导读:“乘风破浪”只是一档节目的关键词吗?或许它正在成为这个夏天的全民记忆。“出圈”不仅是30+的女性群像,更是一种被唤醒的全民精神
文 | 三秋
不需好风凭借力,我有双翅上青云。这个夏天,好像大众都沉浸在姐姐们带来的“乘风破浪”体验中,“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的女人们,如此真实而可爱。
创新总是和质疑与争议相伴,但尖锐的声音也挡不住《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在出圈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说起来,《姐姐》横空出世正赶上微博热搜消失的那几天,同期还有腾讯视频《创造营2020》、优酷《少年之名》等同类综艺分割市场,但《姐姐》就是能未播先火,开播后豆瓣评分8.3分,每期都有数个话题登上热搜。
为什么?是因为撕得山雨欲来?斗得黑云压城?作得人神共愤?别开玩笑了,观众不是傻子。也许抛开所有话题,只专注于节目会看得更清楚:不是姐姐们抓住了综艺这根救命稻草,乘势而上、逆风翻盘,恰恰相反,是她们披甲执锐、破开前行的精神突然间动容了亿万观众,各行各业、各个年龄的人都从中寻得一丝安慰或力量。
云帆高挂,一往无前——
它唤起了一股最需要的力量
“乘风破浪”只是一档节目的关键词吗?或许它正在成为这个夏天的全民记忆。7月2日起,芒果TV联合微博发起征集,微博台网联动20余个微博业务方,发布全民篇、家国篇、职业篇、全球华人篇乘风破浪瞬间召集令,旨在网罗2020各行业乘风破浪的故事。
超过千位头部用户参与了这一从综艺出发,辐射全社会的线上线下话题联动。征集活动开启首日,#乘风破浪的2020# 主话题阅读量破亿,讨论量超四万,衍生十余个热搜及热门话题。不论是航天、消防、医护等各行各业展露峥嵘的优秀人才,还是校园里初露头角的莘莘学子,纷纷积极晒出风采。从历史画卷中惊鸿一瞥的倩影到现代生活中闪闪发光的灵魂,从无价之姐到无价之哥……乘风破浪,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祝福,新的呼唤。
一个词语的走红并不是无缘无故。恰好有一档节目以“乘风破浪”为名;恰好它不走寻常路,非要在主打“中年女艺人”的市场蓝海里踏出一片天地;又恰好,节目里有一群人,她们不再青春年少,不再被狂热的爱慕所包围,甚至在崇尚“少女感”的审美世界里是被边缘化,但她们自成格局,在各自的领域里打拼出令人无可置喙的领地,历经风浪而来,又带着时光赋予的勋章勇敢地披荆斩棘、重新启航。
恰好节目在各个圈层的走红,“乘风破浪”从抽象的精神成为了鲜活的个体:你看着她们在镜头前无所畏惧地甩掉高跟鞋、翻跟头、躲懒;你看着她们在练习室里挥汗如雨地扣动作,练发音,明明已经事业风生水起;你看着她们被自己不认识的人评头论足,对的能咬着牙虚心接受,错的也敢翻脸争一个是非曲直;你看着她们在舞台上光芒万丈,豪气的,俏皮的,妩媚的,带着岁月眷顾的风情——努力突破自我总是比外表年龄更重要,这才是节目想要表达的“题中之义”。
跟着姐姐们把过往变成序章,又从身后一步一个的脚印里汲取勇气和力量……于是观众也跟着她们蜕变,跟着她们绽放,像船舰一样破开偏见、低谷和自我瓶颈的困海,哪怕走过阴霾,依然不染尘埃。
碰巧的是,在后疫情时代,文化作品用综艺节目的方式提炼、赋予一种社会精神,让我们用这种“乘风破浪”的力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它是志趣远大,勇往直前,也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我的人生,谁来定义——
它戳中了一种最深沉的焦虑
“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风雪点过妆,岁月方留香。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
第一次公演的时候,《兰花草》改编的一段歌词在唱功网上流传甚广,舞台燃,性情真,最重要的是歌词却成为舞台上这群女性的真实人格写照。或者说,《姐姐》正是在试图寻找并点燃女性对于“30+的自己”的期待,或者说试图帮助女性发现“过了三十,我要活成什么样子”。
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30岁似乎已经成了女性“价值”的一个“坎”,一旦迈过,年龄焦虑、结婚、生育、职业上升等重重压力就四面挤压,自我空间急遽压缩,程度比之男性尤甚。温柔,顺从,从一而终,什么年纪干什么事,似乎是社会渴望的“中年女性”气质。
对于大众而言,三十岁的我会活成这个样子吗?已经活成这个样子的我还能怎么改变呢?透过《姐姐》,女性观众看到了具有无限可能的自己——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
要光鲜亮丽就要“狠一点”。钟丽缇说“如果你想健康美丽,你就努力付出好了”,于是她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天天做运动;要突破自我,就要“敢一点”。万茜预感到了自己的瓶颈,希望打破固有模式,“让大家看到我面对未知的困难,依然能够勇敢”。要成就梦想,就要“凶一点”。蓝盈莹毫不掩饰自己身上带有攻击性的光芒,够狠、够果决,知道想要什么并能以强大的执行力推着自己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而这种女性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话语里并没有太多出场机会。
能够看到,节目从不同维度直面女性群体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关照她们现实中的精神世界,并用这些多元生动的女性形象实现正向价值的引领。
她们的任性背后,是“实力”加持,各种国内国际奖项拿到手软,在各自的领域亮得出招牌作品,哪怕被现实狠狠拍落,哪怕没有大好资源,多年淡出视线,甫一上场业务能力也相当“能打”,离不开背后几乎苛刻的自律:在不被看到的这些年,张含韵学表演,学配音,学唱歌;金莎用商演的收入做音乐,不哭穷,不煽情;阿朵默默地做了很多年的民族音乐……
姐姐们身上有那么多“似我”在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又有那么多“非我”在激励她们超越时间、超越定义:“我是谁”从来不由别人判定,幸不幸福、要做什么也是我自己说了算。
就像《无价之姐》里唱的那样:“狂我的狂妄,荒我的荒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女性视角回应女性关切、带动女性主体性再发现,将社会赋予的女性焦虑如此真实又鲜活地展现,又如此有力而坚定地回击。
可以无解,必须作答——
它给出了一个最诚恳的态度
坦白来说,对于《姐姐》而言,高估或低估了节目背后的严肃意义都是一种伤害。
所谓高估,就是指着这个节目一句戳破男性话语权的天,拆解行业结构性的性别问题;所谓低估,则是认为节目归根结底还是男性话语体系的产物,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没有跳脱一定的范畴,是狭隘地限制了姐姐们的个性。
还记得陶虹在回应“中年女演员的危机”时直白地指出,这背后是社会对这个群体缺乏关注,导致文艺作品中此类形象缺位,这是行业乃至社会结构性的性别问题,仅仅靠着一档节目就能召唤来影视业的“中女时代”根本不切实际。但如果把《姐姐》看做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背后初露雏形的行业良性循环脉络会更加清晰。
一方面,“姐系审美”回应了当下对“女性”价值、力量的探讨。
与过去大不相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白幼美”越来越不受认可,大众开始追求更多元的、更鲜活,并且以女性自我表达为中心的女性美,而《姐姐》让这样的美通过具象的承载展露人前:姐姐尽管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征是个性鲜明,思想独立,眼神坚定,并持续不断地寻求着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无疑丰富了观众对于女性的认识,其中女性观众也更能在各类人设中找到最希望成为的自己。
另一方面,《姐姐》的巨大声量为行业塑造了先锋创新的榜样。
受众的需求如此、呼声如此,文艺作品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注入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对“多元”“不同”“小众”的尊重。撬动现代女性面临的舆论环境、生存环境是一个社会命题,不是哪一个行业、哪一部作品可以一举功成,一劳永逸的,但至少,《姐姐》让我们看到了“解”字的第一笔。
从女性价值的自我认知,到全民记忆的共同缔造,《姐姐》其实重新连接起影像与大众更深刻的关系。对于从疫情的焦虑和慌乱中走出来的国人而言,“乘风破浪”本身的意义也不止停留在这个夏天30+的女性身上,更多人无远弗届地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互动中来,则恰恰证明了:文艺创作也可以在精神上回应时代的需求,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