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婚姻登记处工作的朋友曾说,看多了夫妻的离婚,会对婚姻慢慢失去敬畏感。因为他感觉,去离婚的人,不少都太随便了。任性者居多,理性者居少。情绪用事者过盛,审慎处事者鲜有。如一对80后的夫妻,因为丈夫鼾声太大,要离婚。一对90后的小夫妻,因为老公挤牙膏总是从中间挤,而她是从底部往上挤,闹矛盾,离婚。一对70后的夫妻,因为丈夫老是将微信“附近的人”打开,她觉得居心不良,离婚。一对60后的夫妻,因为在麻将桌上,丈夫帮对家出主意,导致对家和了个杠上开花,气炸,离婚。离婚离婚离婚...... 大家拎出这两个字时,你能明显地感到,那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股怨气、半腔怒火。而怨气与怒火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内流窜着不被看见、也未曾被安抚的渴望。渴望什么?渴望温柔的联结,渴望平等的相处,渴望对方在某些方面的改变,或者说,尽他所能地改变。
但中国式夫妻呢?却总是在这方面交出负分答卷。大家习惯了专注于“我要什么”,而非思考于“ta要什么”。我要红花,你给绿叶;我要绿叶,你给轻风......我得不到满足。所以我委屈,所以你不好,所以要离婚。但他要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是幼稚的。因为一份成熟的、健康的关系,都涉及三要素:什么?多少?怎样?“ ta 想要什么”,我大致知道;“ ta 付出多少”,我也能给予相等的回报;“ ta 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大致也是我能接受的方式。这三点做到了,关系差不到哪儿去。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问题重重。而问题出现,两人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直接将婚姻推到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