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将五月作为恶月,五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中的恶日。这一天如果生了孩子,就会危及家族、家庭成员的生命安全,于是在历史上有在此日出生的孩子被遗弃的风俗。中国的古人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因而古人便于夏至时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安康、禳除灾害和病瘟。端午节期间,人们经常使用朱索、五色印来装饰大门以防止邪恶。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就是要人安然的度过这个节口
佩香囊、戴荷包都是端午节民间的习俗中很重要的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悬挂艾草,撒雄黄酒用于驱赶虫蚁。除了香囊荷包,民间还盛行佩戴五色丝线,俗称五彩绳,直到现在在端午节将要来临之际,很多商家也会争相制作贩卖五彩绳。此外还扩展有赛龙舟、比武、荡秋千等习俗,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但中心是四个字:“避凶趋吉”。
这些习俗传统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在更大范围内传承发展。端午节是民众的生活,不同的生活需求引起了端午节的变化。可以说,这也正是端午节流传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端午节习俗起源是多样的,大致包含了两种取向:避疫祈福,祈求民众生活平安、健康和幸福;人伦道德,传递民众生活中的伦理行为和道德准则。
大概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等,并且传说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