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儿子高考失利,母亲悲愤自杀
卢家是四川省某市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丈夫卢满庭(化名)性格朴实,而妻子李秀蓉(化名)却是个急性子。夫妇俩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成都工作,小儿子今年高三。
同其他父母一样,李秀蓉夫妇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卢刚(化名)考上大学,将来可以有一个好的前程。高考前一个月,李秀蓉就离开家,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处房子,做起了“陪读”,专门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高考临近,李秀蓉变得比儿子还紧张,担心万一考不上,儿子的前途会受影响。她开始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只能通过服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上几个小时。6月,卢刚参加高考。从儿子考完后阴郁的表情,李秀蓉感到事情不妙,虽然丈夫一个劲儿地开导她,但李秀蓉却像失了魂一样:家里的事情弄得一团糟,常常不是忘记了关火就是出门没有带钥匙,晚上睡不着就坐在床上发呆。
终于捱到了高考查分的日子,但报出的分数却让全家人的心情跌倒了谷底:卢刚的分数比去年的专科线还要低十几分。听到结果,丈夫卢满庭说了一句“完了”,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这边,李秀蓉还在追着儿子问:“连专科都没希望了吗?那高职呢?我听说去年还有学校没招满的呢,要不问问那些偏远一点的学校?问问你们班主任,看还有没有希望……”
“没希望了!没希望了!大不了不读!”儿子把电话一摔,“哐”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一时间,李秀蓉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委屈的人,丈夫无能,自己全部的生活目标都放在了儿子身上,结果儿子非但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自己怒目相向!
这之后,李秀蓉整天都恍恍惚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吃的饭,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躺在床上的。第二天,丈夫卢满庭起床后惊奇地发现,妻子竟还没有起床,平时靠吃安眠药才勉强睡4、5个小时,今天怎么睡得这么好?一扭头看见桌上的安眠药瓶,打开一看,整瓶的安眠药已经空了……
专家:不要放过抑郁症的“蛛丝马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重视抑郁症的早期表现,而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抑郁症病例。早在打理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李秀蓉过分关心、焦虑,以及要吃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经常忘事等症状已经显示出她的抑郁倾向。但不幸的是,这些现象却被她和家人忽略,没有考虑到这可能是疾病的信号,与儿子的争吵就成为其发展到自杀的直接“导火索”。
测测您是否“抑郁”
怎样早期发现抑郁症?况教授指出,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如果出现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应当考虑到医院就诊:
1.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如自己感到伤心、心里空空的,或者是旁人观察发觉(如暗暗流泪等)。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以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心情抑郁。
2. 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3. 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变化超过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
4. 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 旁人观察或自我主观感觉到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动。
6. 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7.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
8. 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9. 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事件续:确诊抑郁症住院,治疗初显成效
发现妻子自杀后,卢满庭和儿子火速把李秀蓉送往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总算脱离了危险。
可是,脱离生命危险的李秀蓉却没有恢复到以前自信、干练的性格。整日唉声叹气,对所有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尽管儿子多次向她道歉,还表示要复读,争取来年再考,丈夫也把家务事都包了下来,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可李秀蓉的脸上再也没露出过笑容。无奈之下,卢满庭想到了在成都工作的女儿,妻子以前和女儿最谈得来,叫她来陪陪母亲,开导一下她或许有用。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女儿的开导并没有让李秀蓉产生好的变化。在一次整理床铺的时候,卢满庭赫然发现,妻子竟然在枕头底下藏着一枚刀片!这下卢满庭才彻底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女儿的建议下,他再次把妻子送到了医院,但这次去的是精神科。
很快,妻子被确诊为抑郁症。但当医生给李秀蓉开药并要求其住院治疗时,李秀蓉却再次以死相逼,称自己不是“精神病”,坚决不吃药。就连丈夫卢满庭也对医生表示怀疑,认为妻子只是心理问题,不是真的有“病”,而吃药会有副作用甚至产生依赖。
接下来的几天,一家人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不想吃药,但医生所说的都有道理……最后,想到妻子枕头下的那枚刀片,卢满庭决定劝说妻子,在继续心理治疗的同时,接受药物治疗。
服药后半个月,李秀蓉身上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吃过晚饭,主动要求和丈夫一起到医院的花园散步,还过问儿子复读的成绩。医生对李秀蓉的康复也很满意,考虑到卢家经济比较困难,同意李秀蓉出院,在家继续服药治疗。
“抑郁”也是病,切勿讳疾忌医
对患有抑郁症的人,不能笼统地说其性格不好、受过刺激,或者是家庭教育、背景有问题,这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是诱发因素之一,而实际上抑郁症的原因更多是生物学上的。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但是在我国,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有歧视精神性疾病患者的情况,使抑郁症患者羞于去精神科就诊,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有这个病。另一方面,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这是病,也就是说,患者根本不知道通过看医生治病吃药可以治愈。
专家:抑郁症患者不应拒绝药物治疗
据临床统计,抑郁症的完全治愈率可达60%~80%,关键在于发现有关症状后及时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许毅指出,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几种抗抑郁剂有:
1.三环类抗抑郁药:以阿米替林、多虑平为代表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之一。可改善情绪,提高食欲和活动,并能改善睡眠。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是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用于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无反应时。
3.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是当前抗抑郁的首选药物,副作用较少。
像李秀蓉一家一样,很多人担心抗抑郁药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其实,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产生依赖性,目前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也已经越来越小,因此,大可不必因为担心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和产生依赖性而拒绝药物治疗。除药物治疗外,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还包括心理治疗、仪器治疗(主要包括电休克和经颅磁刺激)等。
事件续:女儿婚事起变,母亲抑郁又发
回到家中,已经是国庆节了。为庆祝母亲康复,女儿特地从成都赶回来,一家四口和和美美地吃了一顿火锅。久违了的天伦之乐,让李秀蓉坚定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李秀蓉是个闲不住的人,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也就恢复了以前风风火火的性格。她在街上支了个早点摊,开业后生意还不错,一天光卖早点能赚五六十元。这一忙起来,医生开的药有时就忘了吃了。开始卢满庭还常提醒她,后来看妻子整天忙里忙外,全没了抑郁症的影子,也就由她去了。
这天,大女儿来电话说交往了一年的男朋友准备元旦过来拜见“岳父岳母”,商量着办婚事了。按说这本来是喜事,可李秀蓉却高兴不起来,总想着办婚礼要花多少钱,结婚买房时要不要给女儿缴个首付做嫁妆,要是缴了房款明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又该拿什么交学费……烦心事一来,李秀蓉又开始失眠了,渐渐地又感到整天疲惫不堪,看什么都不顺眼。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人始料未及:一天下午,女儿从成都打来电话,说男朋友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李秀蓉在精神科住过院,竟以女朋友的母亲有“精神病”为由要与其分手!听到女儿在电话里的哭诉,李秀蓉一句话也没说,挂了电话就径直回了房间。丈夫卢满庭看着情况不对,悄悄打开卧室房门,看见妻子正埋头写着什么,他抢过来一看,竟是一份遗书……
专家:随意停药——抑郁症治疗的大忌
许毅主任医师说,李秀蓉病情的复发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她犯了一个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犯的错误:自行停药。须知,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治疗期:目标是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一般药物治疗2~4周才开始起效,不要过早地认为无效而停药。
2.巩固期: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一般需要至少3~6个月。
3.维持期:抑郁症是高复发性疾病,因此需要维持治疗来防止复发。维持时间一般是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在达到维持治疗时间后,就涉及到停药的问题。虽然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但是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会使体内的受体敏感性发生变化,故不宜突然减量或中断用药,而应缓慢停药,以使体内受体恢复到一个平衡状态。总之停药时仍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擅自突然停药。
专家:心理治疗——抑郁症的又一“良药”
除了坚持药物治疗,社会、家人的理解和关爱,以及心理治疗也尤为重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陈闯认为,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嘲笑,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病例中,李秀蓉的“女婿”以其患有“精神病”为由提出与她女儿分手,成了患者复发的直接诱因。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不光是医生和患者的事,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关怀。
同时,心理治疗也是战胜抑郁症的好帮手。通过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如果患者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协调,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治疗,解决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事件续:李秀蓉抑郁症复发被丈夫及时发现后,重新开始药物治疗,并接受了心理医生的疏导,目前病情已明显好转……
编后:李秀蓉的故事讲完了。我们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都知道,有抑郁症这样一种疾病,同时认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消除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抑郁症患者不应受到他人的歧视。如果您的周围有抑郁症患者,应鼓励他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让我们共同携手,走出抑郁,迎接生命的阳光。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到正规医院咨询。
⊙指导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 许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 况利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陈闯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