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曾想过 ,有一天,我们敬爱的导师荣烨之先生会离开我们。2019年7月25日15时57分,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作为学生的我们悲痛万分。师恩难忘,回忆起与先生的点点滴滴,想到从此天人两隔,留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怀念。
先生早年从医学院毕业后,为坚决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当时地处偏僻的杨浦区,成为新中国上海自行建设的第一家大型教学医院——新华医院的创业者之一,参与创建了成人大内科。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先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访问学者,被公派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2年,1981年学成归国,先生用省吃俭用省下的外汇,购买了全套的当时最先进的试验设备带回国内,并创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心肌疾病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阿霉素心肌病防治,心肌细胞抗损伤保护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卫生部、上海市多个奖项,为新华医院心血管学科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生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心肌损伤机理与防治的研究,我们参与其中,至今受益匪浅。先生具有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往往能透过临床现象细致分析,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的价值,使我们领悟到心肌损伤机制研究的重大意义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乐趣。先生指导我们研究从不假手他人,这是我们的幸运,使我们得以直接聆听先生的教诲。先生总是按计划到实验室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工作汇报,仔细了解我们的研究进展,与我们一起推敲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他的建议。在遇到不同见解时,先生总是以理服人,仔细讨论,从不专断。先生在科研工作资料的整理上也一丝不苟,先生的严谨作风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对于临床工作,先生也相当重视,1974年,在先生的指导下,医院心血管专业组开展首例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国产单腔心脏起搏器,成为全国较早开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单位之一。随后在内科病房创建CCU,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为新华医院心血管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生的英语特别好,这为心血管业界所公认,当时我们学生最期盼也是最害怕的就是每周进行的病房大查房。先生用英语查房时的各种提问让我们紧张,我们有时听不懂,也不敢用蹩脚的英语回答,先生总是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我们也期盼先生的查房讨论,因为在查房讨论时能听到书本上没有的国外最新的“秘笈”,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先生的记忆力特别好,能准确说出每一种疾病的发病率,甚至是很多更复杂的数据也毫无偏差。我们深深感受到,积累这些经验,必须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和积累,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才能做到。先生就是这样把自己毕生积累倾心传授给我们,生怕我们学得不深、学得不透。
先生80高龄后,仍孜孜不倦读书、读报、读文献,心系新华心内科的发展,心系学生的成长。每当有学生汇报工作和学习上的进步和收获,都会流露出欣喜。先生常告诫我们的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关爱你的病人,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长辈。
先生对我们的教导,润物无声,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追思缅怀荣先生,无限的感慨、无尽的感激涌荡胸中。能作为先生您的弟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这不仅源于您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还源于您对医学的信念和孜孜以求,更源于您淡泊名利、视病人如亲人的高尚人格。您曾说过:“我们医生要有仁爱之心,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先生以言传身教,向我们展现了老一辈医学大家的风范,受到学生们、同行们、心血管界的尊重和爱戴!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关爱他人”“ 不忘初心”的教导作为最好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我们会秉承先生的教导,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敬爱的先生,学生永远感谢您多年的教诲、培养,是您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是您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请您放心,学生们会努力收起悲伤,将以先生以往的教导激励自己,继续做好您倾注毕生精力,孜孜追求的医学事业。先生您走了,但您从并未离开。您光明磊落、待人谦虚随和的操守,您淡泊名利、谦谦君子的风范,您严谨务实、孜孜以求的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中!
永远缅怀您,永远感谢您,我们尊敬的导师荣烨之先生!
学生:张亚臣 陈书艳 李月华 陈凌 张阳 李亚维 朱向阳 陈捷 迟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