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
大家好!
首先我想套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那一个著名的小说开头,总结一下我今天听课后的感受:多年以后,某某某站在某某领奖台面前,准会想起在临沂第十八中学当主持人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当然,我说这一点也就是就课堂的形式而言的,以上各位专家同仁,就这个课的形式带来的颠覆,给大家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形式上的东西,我就不再缀述。
就课堂内容而言,我们的这个课堂安排的是非常先锋的。而这种先锋感,在今天中午看到课表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我觉得也只有这样先锋的课堂,才能够配得起我们这样一个「名师工作室」的称号。下面,我重点地谈一下这两节课在内容设计上的先锋性。
井老师的这节课是演讲,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个主题下的演讲,实际上呢,今年的高考题就考察到了演讲这样的一个题材,本质上说,每一个学生的演讲就是一篇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并且从话题上讲,无论是诚信,还是传承,还是爱国,这些都是现在高考所倡导的内容,这是这节课在内容上的先锋性。
同样,曾老师的这节课呢,也是非常酷的,但是她的这节课比井老师的课操作难度要更大一些,因为内容上实在不好把握,这种游移感是因为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把握远远不够。
在高考中,传统的小说三要素等知识的考察已经考烂了,高考近几年的改革,就抽离出文本内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种抽离就表现为文本特征。无论是2017年高考「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还是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还是2019年《理水》中「故事」与「新编」的关系,这种对小说文本特征的考察是逐步加强的。同样,在今年的新教材中,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就专门为学生介绍了小说文本特征这一知识点(勘误:目前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未提及小说,我在发言时说的新教材是2019年3月份出的内部版本,2019年7月最终版将这一知识点在第一单元删除了。),就证明段老师的团队选取这个知识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探索精神的。
我个人还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这样的课堂,如何平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就会失衡。曾老师的这堂课最后的训练题选的是今年浙江卷的《呼兰河传》,题目选取得非常好。在概括文本特征这一题中,答案有一个要点是时间顺序,展示的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这个地方就需要我们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由于课堂的开放性,操作过程就很容易把这一点给忽略了。其实文本里面有「再过几天」「夏天」「秋天」这样的字眼,我们给点拨出来,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