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和孟京辉共同发起,以1300多年的历史小镇乌镇为舞台,给观众们带来世界上的精品剧目和年轻戏剧人的原创作品。
第七届乌镇戏剧节
戏剧的舞台向所有人敞开
今年的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以“涌”为关键字,从10月25日到11月3日,历时10天。
14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5个IATC青年戏剧评论工作坊、10场朗读会,架起了舞台与观众的桥梁。
小镇对话▲
朗读会▼
同时,以乌镇西栅景区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摇橹船为舞台的128个古镇嘉年华节目,街头巷尾都成为表演的绝佳场地。
当然,最不能错过的重头戏是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8部精品剧目,总共演出141场。同时,还有参加联演的18部青年竞演剧目,以“看不见的人,钥匙,飞机票” 三个元素进行命题创作,为青年戏剧人提供平台。
世界范围内的表演艺术和舞美创意在这里碰撞,不仅有经典戏剧审美,还有还有先锋性的脑洞大开,舞台的定义也一次次被刷新!
▲28部世界精品剧目轮番上演
▲28部世界精品剧目轮番上演
▲28部世界精品剧目轮番上演
▲28部世界精品剧目轮番上演
世界精品剧目
不断刷新舞台的定义
被锤烂的舞台
陈明昊《从清晨到午夜》
你见过凌晨一点半的乌镇吗?陈明昊的《从清晨到午夜》从午夜开场,一直演到早上六点半,被称为“红眼戏剧”。
观众在观剧中会几度睡去,又被突然而来的声响吵醒。这种独特的观剧方式更像是导演的一个行为艺术实验。
戏剧前面的三个小时在讲述故事,一个向来规矩的出纳因为英雄救美的冲动而携巨款潜逃。
长条形的舞台上只有一些小小的格子间,熬夜的不适感让观众们非常疲惫。
一辆汽车冲到台上,揭开了后半场狂欢的序幕!奇装异服的演员将整个舞台暴力拆除,露出了后面4000平米的巨大空间!
演员们带领观众离开座位,涌向狂欢之地。
结合剧情,假纸币从二层飘然落下,现场变成了一个讽刺拜金主义的装置艺术。大型蹦迪现场让人满血复活,进入一种熬夜后的亢奋体验。
随着现实中的天亮,创作者也用灯光制造出了一片人造日光,梦醒后的观众意犹未尽。
舞台的定义又一次被刷新!
时空拓展的舞台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康斯坦丁-勃格莫洛夫携手莫斯科艺术剧院共同呈现。
舞台被围成一个盒子的形状,由三个屏幕来播放多机位拍摄的即时影像,或录制好的视频,告诉观众盒子侧面或其它地方发生的故事,带有电影式的蒙太奇剪切效果。
摄像机有时候会模拟人物的眼睛,当它上下扫视,就像用眼神在打量对方。
在遇到一些需要被强化的内心戏时,摄像画面会被放大,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即时摄影和无缝衔接的多场景画面,让时间、地点和空间都不再受到限制,舞台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水上舞台
《精灵女王》
▲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乌镇的水剧场是依水而建的户外露天大剧场,来自波兰的《精灵女王》就在这里上演。为了将故事从森林带到湖畔,剧本被重新编写,舞台也经过精心搭建,还创下了灯光连续调试的最长纪录。
舞台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巧妙地利用了小船、拱桥和水台等景观进行场景转换。演员划船出场,随后又在小桥上放歌,舞台背后的白墙也成为了绝佳的放映屏幕,光影美不胜收。
配合剧情,唯美梦幻的水幕投影更是令人惊艳!
水幕、灯光、小船、拱桥、多媒体投影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多维戏剧体验!
没有舞台的“舞台”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2.0》
▲实验戏剧《我们从何处来2.0》
王翀和薪传实验剧团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2.0》思考的是全球化迁徙背景下人类的生存问题。这部作品不设现场演员,只有声音演出,配音来自演员王学兵和他的儿子。
一场仅限四位观众,他们同时也是演员。参与者通过抽签分别扮演绿色老海龟、黄色母蚊子、红色小猪和蓝色英雄斯诺登等角色,在耳机的指令下踏上不同的迁徙路线。
有的人从抱枕做成的“尸体”上吸血,有的人坐上一辆来自印度的出租车,有的人在笔记本电脑上发出给记者的告密邮件。他们在乌镇的大街上爬行、奔跑或抱作一团,迎向游客们诧异的目光。
耳机中的故事以一种另类的姿势解锁舞台,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观看角度,同时,也让观众体验了一把沉浸式的戏剧表演。这里没有舞台,只有一段奇异浪漫的旅程。
在戏剧大师和先锋性创作人的不断尝试之下,戏剧节的舞台融合了更多新奇元素,甚至可以没有边界。当条条框框被打破,眼前是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