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楚天都市报
□陈华
与武昌的缘分,是从2008年的秋天开始的,和万千学子一样,拎着小小的行囊,宛如种子落在了这个城市。
母校湖北大学毗邻长江二桥,相对于街道口路段的高校集群,似乎并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周边也算是便利,团结湖上的销品茂,过马路的小吃一条街,满足了年少时代对各种食物的期待,和朋友们在这里留下过很多的欢声笑语。
在我的记忆里,仅仅一年后武昌进入了“大工地”时期,很多街道拆掉重新规划,各处高楼拔地而起,地铁线建设日夜兼程。
初入武汉总觉得武汉人的脾气忒火爆,一句话不合意便是会开怼。时间久了发现,这些人的脾气来的快散的也快,行为远比话语热情,颇有些江湖儿女的爽利,“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也不足为奇了。后来读武昌史录,渐渐远去的武昌,曾有着此起彼伏的码头号子,帆樯林立的不夜水港,鳞次栉比的货轮商船,商贾云集的街市店铺,远播“不夜港”和“大武汉”的称号,码头文化由来已久,早已淌在武汉人的血液里了。
随着时光铸就的变化和成长,对于这个城市的了解越多,期待便也越多。本科毕业后,我依然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城市深造。这几年的武昌越发显得生机盎然,大量的年轻人聚集,互联网上热气腾腾的项目在此处孵化,时常让我觉得此刻的整个城市也是这么的年轻和充满活力,丝毫不逊色一线城市,地铁一项项的落成,出行不再是几百人聚集挤车的场面,一直努力优化用户体验感的武昌终于初见成效。
毕业以后,短暂的离别了几年武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离别,让我了解到自己对于这个城市的喜爱。湖大校园里春天绛珠草,东湖的风,汉街的繁华都在记忆里牵绊。
回归才是心的归处,在离别武昌三年后,我又重新回到这个城市,此时我不再是汲取养分成长的小苗,而是将要驻扎于这片土地的树木,正如涌进这里的千万新武汉人一样,期待下一个十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