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真实事件表明
我们永远不知道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11月27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享年35岁。
死亡原因: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据网友透露,这期节目从26日早晨8点半开始录制,到27日凌晨1点45分高以翔倒地,录制时间已经超过了17个小时!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艺人的工作一度被贴上高危职业的标签,因为日夜颠倒的工作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内容,都在损耗着身体,同样被贴上高危职业标签的,还有医生。
单从近半年的数据来看,医生猝死事件也是频频发生:
11月1日,年仅30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医师,被发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后死亡。
7月24日,57岁的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7月11日,30岁的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于凌晨猝死家中。
7月4日,31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被发现昏倒实验室,抢救无效后离世。
7月4日,56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四医院院长,因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
6月30日,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月28日。48岁的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6月14日,41岁的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
......
据2018年《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统计,三级医院医生每周工作时长约为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长约为51.13小时,远超于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长。
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和内容,使身体过度疲劳,导致猝死的概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所以掌握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至关重要的。德阳耳鼻喉专科医院于今日下午在院内开展了心肺复苏术教学活动,旨在让更多人掌握紧急救援知识。
(心肺复苏)
(教学现场)
(心肺复苏教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正确的心肺复苏步骤吧。
评估现场安全和患者情况
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以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感觉有无搏动。
胸外按压
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下压深度5-6cm,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复位。每次按压30次。
开放气道
在确认患者脊椎无移位后,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人工呼吸
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在吹气的同时用眼睛余光观察胸廓起伏状况。每次吹气2次。
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即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为1个周期,一组心肺复苏为5个周期。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在患者一直无意识的情况下,要一直坚持为患者做心脏复苏。
现场教学体验
除了我院工作人员以外,住院患者的家属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经过住院部刘医生和丁护士长的讲解,成功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流程。
(家属自述感受)
“有真材实料才能救人”
“要好好记住整个步骤”
“体验过才知道不容易”
“医生都太厉害了”
面对生命突然的流逝,那种拼尽全力要把她拉回来的力量,是从身体深处发出来的,更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
作为医生,行医治病,无数次将病人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那句“体验过才知道不容易”,除了感叹,还包含了对医生的敬佩。
感恩
今天,11月28日,感恩节,除了学会心肺复苏的方法外,我想,我们还应该对所有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表示感谢,他们与时间赛跑,挽回无数生命,却有很多医生救不了自己。对所有坚守自己岗位的人,给予我们信任和支持的人,我们都应该说一句,谢谢!
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为您和家人提供最全面的呵护
让更多市民不受耳鼻喉疾病困扰
是我们从始而终不变的本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