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来源:青塔、美国光学学会官网、百度百科等
编辑:小博
日前,美国光学学会(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当选会士名单,共有94位光科学家新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其中中国科学家共有15位。
美国光学学会(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学领域权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是美国光学学会授予该领域专家的最高学术荣誉,其遴选程序非常严格,最终当选OSA Fellow的会员必须是被认为“对光学的进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蔡阳健,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Yangjian Cai,Soochow University &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蔡阳健,男,1977年12月出生,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瑞典皇家工程学院,获电磁场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3.9-2004.8,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交流博士生。2006-2009在德国爱尔兰根马普光学研究所(原爱尔兰根马普光学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德国洪堡基金。2009年被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2013.3-2015.2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一处流动项目主任。2016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8年被聘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光场调控、光束传输、光学成像、大气光学等研究,在权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发表邀请综述论文10篇,英文专著章节3章,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等项目。入选“2010年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14-2018连续5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物理学和天文学)”,入选2017年美国光学学会杰出审稿人。所指导的博士生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项、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7项、苏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标兵2名、苏州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1项、国家奖学金多项。所指导的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担任美国光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专题编辑、Springer-Nature出版集团期刊PhotoniX专题编辑、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期刊Progress in Optics编委、《中国激光》编委、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曾担任国际刊物Optics & Laser Technology副主编(2012-2014)、Science Bulletin客座主编(2016-2017)。近年来作为会评专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教育部“卓青”计划等项目评审会。
曹良才,清华大学
Liangcai Cao,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曹良才,1999年和2001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得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精仪系光电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光学信息处理、全息光学器件、全息成像技术、全息三维显示、全息光学存储、全息光学计算。
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负责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2项。负责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子任务2项。负责承担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基金、航天科工集团基金项目、公安部重点基金课题、预研重点基金、专项863项目、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等10余项。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预研重点基金项目等10余项。
陈永福,台湾交通大学
Yung-Fu Chen,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迟楠,复旦大学
Nan Chi, Fudan University, China
迟楠,女,1974年出生,复旦大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7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4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在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担任博士后,被聘为助理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 担任副研究员。
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度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日本大川情报基金获得者,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申请人。
现为中国光学学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调制光传输机制与技术、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和光电子集成器件。在可见光通信研究方面,迟楠教授研制了国内首个高速实时可见光通信系统样机,在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创新奖。
戴建明,天津大学
Jianming Dai,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戴建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1984.09-1988.07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激光专业学位;1988.09-1991.07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91.09-1994.09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后曾任天津大学教师,后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和任教。2016.01,至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太赫兹光子学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太赫兹光子学,超快激光及超快现象等,曾经是中国第一台飞秒掺钛蓝宝石自锁模变频器的设计者和最终实现者;是用气体作为脉冲太赫兹波探测器的直接发明人(已经获得美国专利);
总共发表论文6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在自然光子学,物理评论快报,今天的材料等论文物上的论文多篇论文。共被引用1500次(他引)。
付玲,华中科技大学
Ling Fu,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付玲,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9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获光电仪器与技术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斯文本大学微光子学中心(墨尔本),从事非线性显微和内窥成像研究,获博士学位;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组长,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委员会(OSA International Council)委员,国际期刊JIOHS(World Scientific出版,SCI、EI收录)主编助理,《激光生物学报》(核心期刊)常务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在活体水平研究自然生理环境下的细胞活动和分子事件,是信息和生命领域的重大需求和挑战之一,亟待活体成像手段的突破。针对活体生命信息获取特别是疾病早期高分辨诊断的需求,研究小组围绕活体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原理与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开展了从飞秒传输理论到小型光纤耦合和扫描器件,再到胰腺组织成像应用的研究,为在活体水平高分辨地可视化生物微观行为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关柏鸥,暨南大学
Bai-Ou Guan,Jinan University, China
关柏鸥,197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院长。
1994年本科毕业于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系,1997年和2000年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派往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其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加入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立了辽宁省先进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2009年加入暨南大学,创建了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关柏鸥教授主要从事光纤感知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外差光纤声/超声传感技术、光纤生物量传感器增敏技术、全光纤光声成像技术、光纤诊疗一体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多次受邀在IEEE/OSA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和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特邀论文介绍研究进展。近年来带领团队囊括了光纤传感领域三大国际性会议(OFS、EWOFS、APOS)主要奖项,包括最佳论文奖、杰出创意奖、最佳学生论文奖等。
关柏鸥教授研发的先进光纤传感器技术在广州地标性建筑“小蛮腰”、西电东送工程输电线路、湘桂高铁线路、香港青马大桥、香港九广东铁等重大工程上得到应用。
郝建华,香港理工大学
Jianhua Hao,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郝建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教授兼任副主任和研究委员会主席。在华中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和香港大学工作,2006年开始在香港理工大学执教。发表SCI国际杂志学术论文约240篇,是ESI材料科学高被引科学家之一,是6个美国专利第一发明人。
作为指导教师,他在香港理工大学培养了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多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香港理工大学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PI)主持了16项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曾获“香港理工大学学院研究学术杰出成就个人奖”“纳米科学研究领先奖”“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和“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优异奖和金奖”等奖项。郝建华是Wiley出版社《先进光学材料》等多个国际杂志的编委。他曾是香港物理学会副主席(2015-2017),现在仍是许多国际会议的主席/分会主席/组委,并在众多大会上作过大会/主题/邀请报告。
林建中,台湾交通大学
Chien-Chung Li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Shilong Pa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ina
潘时龙,198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 博士后,2010年10月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光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新体制雷达、卫星通信、一体化航电系统、测量系统和集成微波光子学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防型号项目、国防973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大课题等。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SCI 200余篇,IEEE重要期刊等特邀论文15篇,SCI他引2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1项。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特别金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会银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培养学生七人次获得IEEE光子学会或微波学会研究生奖(全球约10人/届),七人次获SPIE奖学金,多人次获IEEE MTT-S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创青春杯金奖、挑战杯金奖等荣誉。当前担任IEEE MTT-S微波光子技术学会委员、微波光子领域顶级会议MWP的国际咨询委员、IEEE MWP2017的TPC共同主席、IEEE ICOCN 2015的TPC主席、Electronics Letters编辑、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此外还担任了十余个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常务理事或委员。
邱建荣,浙江大学
Jianrong Qiu,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1964年2月14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83年7月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3月日本冈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受聘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激光与光子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9月–至今,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带头人。他的团队主要从事功能玻璃、超快激光与玻璃相互作用以及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如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Phys. Rev. Lett., Nano Lett.等影响因子大于3的215篇),被SCI他引9180余次。申请专利125项,授权54项(国外4项)。在OECC等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52次。8项研究成果被Nature的Science update等作了介绍。1999年获日本稀土学会足立奖(每年1名)。2005年获国际Otto-Schott研究奖(华人唯一),2007年获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华人首次)。兼任了中国硅酸盐学报、J. Non-Cryst. Solids, Int. J. Appl. Glass Sci., Frontires in Materials-Glass Science等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申恒涛,电子科技大学
Hengtao She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学习经历:1996.09-2000.07 学士(一等荣誉)新加坡国立大学 2000.09-2004.06 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计算机学院
工作经历:2004.06-2007.02 讲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2007.03-2009.12 高级讲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2010.01-2011.12 Reader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2012.01-2014.01 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2014.02至今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一直从事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大数据、多媒体、计算机数据、机器学习等。研究成果引领了国际高维复杂大数据索引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海量视频数据实时内容搜索。累计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同行评审论文,绝大部分发表在为本领域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如VLDB Journal, TOIS,TKDE, TIP, TMM, Pattern Recognition、ACM SIGMOD、ACM Multimedia、VLDB、ICDE、CVPR等。
曾多次被很多国际会议或者研讨会邀请做大会报告。目前担任数据库领域重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编委,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和World Wide Web Journal 的客座编委。申恒涛教授担任多个国际重要会议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包括多媒体领域最高水平学术会议ACM Multimedia 2015;成功举办过数据库重要学术会议ICDE 2013和多媒体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 2015。申恒涛教授也与世界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互访关系,是名古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曾获得2010年澳洲计算研究与教育学会(Compu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Australasia)授予的Chris Wallace Award。
俞捷,香港科技大学
C. Patrick Yue,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俞捷,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港科大-高通联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工程学院产业交流和实习中心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1971年4月生,福建人,教授。
他凭借杰出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独特的市场洞察力获得广泛认可,在半导体芯片领域中处于卓越地位。博士毕业后合作创立了创锐讯公司,量产了全球第一颗CMOS RF Wifi芯片,是通过实验结果清楚认识并区分片上螺旋电感各种损耗机理的第一人。他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和成功的技术转移推动了无线集成电路的繁荣。归国后创办了“港科大-高通联合创新和研究实验室”及工程学院“产业交流和实习中心”。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引文超过5000次,出版著作2部,持有14 项美国专利,其中大部分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产品中。曾获得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最佳学生论文奖及 International Wireless Symposium 最佳学生论文奖。2015 年被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颁授院士荣衔,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张晗,深圳大学
Han Zhang,Shenzhen University, China
张晗教授,男,1984年12月出生,博士,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黑磷工程实验室主任、基金委“优青”、中组部“青年人才”、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及2019年)等。2010/12 – 2012/05,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受聘深圳大学教授。
张晗教授长期从事低维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在低维光电材料制备及器件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微纳光电子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近五年,以通信作者发表IF>10期刊论文超过5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5篇,Physic Reports 2篇,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3篇, Science Advance, PNAS, Advanced Materials 10篇等。其中超过50篇论文引用过百次,ESI高被引论文48篇。论文总被引超过22, 000次,H因子为75。
张晗担任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编、多个SCI期刊专题主编/编委、中国激光青年编委会秘书长、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近年来,他取得的科研成果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深圳市青年科技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等奖项。近两年来,张晗团队培养教授/副教授超过10人,其中包括泰山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仇萌、哈佛大学助理教授Wei Tao、江苏省特聘教授黄卫春、广东省杰青郭志男副教授等。
朱健强,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Jianqiang Zhu,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a
朱健强 ,男,1964年5月生,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第十中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被推荐转入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考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激光技术与器件。
现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激光驱动器的总体光学设计、结构设计、相关检测技术和测控技术等研究工作。设计了国际首例同轴双程主放大器的反射腔镜架,创新建立实施了神光Ⅱ靶场终端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改造,组织并指导了神光II高效三倍频系统的工程设计。
作为第一发明人的“连续可调数显式光纤衰减器”等2项发明获中国发明专利。“神光II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本文转载自:美国光学学会官网、百度百科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博士人才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