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可以说是主持界里一颗璀璨的“明星”,除了主持才华出众外,还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
白岩松说。他曾给孩子寄出一封“人生邮件”,在这封邮件里,他特别强调孩子“不争第一”。
有一段他与孩子开玩笑的对话被网友流传——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为什么白岩松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
白岩松认为:
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总是争第一。而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人生中,有些为了争取第一,甚至不择手段,最终失去“自我”。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和白岩松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演员胡军夫妇。
胡军夫妇不希望孩子考第一的原因是,考第一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且在“第一”的人更容易有挫败感。
比考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过,在2006年一举成为福建建宁县高考状元并顺利考上浙江大学的小叶,入读大学一年多后便“人间蒸发”,在父母找到他时,发现他已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在了解后得知,小叶的自甘堕落,不仅仅是因为抗挫力差,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成长在一个不允许失败的环境里。
只要考差了,身边的人都会对他投向失望的目光,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寄予了厚望,他只能在心底里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父母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和思维观念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给孩子长期灌输“考第一”的原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种观念转化成“我不能失败,我只能成功”的完美主义者,不断地给自己加压。
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像一个充气的气球,总有一天会爆炸。
除此之外,还会让孩子变得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心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一味地以成绩高低衡量孩子的优秀,真的是对吗?
未来优秀的孩子不在于“考第一”
北京大学的一位教育学教授指出,将来有出息的孩子并不是那些从小考第一的,而是在综合能力方面更出色的孩子。
这个综合能力包括了孩子的自控能力,思维能力,规则意识,适应未来的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身体素质,抗挫折能力,独立性,坚持性等。
这些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马云近年在教育主题的演讲上,也特别强调。
他表示家长们不应该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努力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
第一种:“玩”的能力
马云笑言“未来不会玩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我们未来的社会会一直向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未来会有更多智能化的机器人出现。
但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关键在于智慧在于体验。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所以,让孩子会玩很重要!
第二种: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爱商”的体现,爱商和智商、情商一样重要。
爱商是对文化、对天下、对大家的思考。
孩子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改变自己,做点滴的事情,跟父母在一起,跟社会在一起,这些都是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第三种:艺术创新能力
很多家长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孩子要往艺术道路方向发展,才让孩子学习艺术,其实不然。
学习艺术,并不是要成为音乐家、美术家,而是在艺术的熏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的质感。
第四种:抗挫能力
人的一生中,最难免的就是困难、挫折。
但有些孩子因为成绩落榜而轻生;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的唠叨而自残;到出了社会工作后,又因为上司的批评而随意辞职,最后因为失业而自甘堕落。
而有远见的父母更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就培养孩子抗挫能力。只有抗挫能力高的孩子,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社会。
回归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和排名固然是很重要,但这绝不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同样道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也会多出一个“好孩子”。
所以,请不要用分数高低单一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