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局长~用娘心调查育儿知识问题,为宝妈们拨开育儿道路上的迷雾,真相只有一个!一定要持续关注局长哦~
岁末年初之际,武汉发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这个新闻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
幸好最新的检测报告出来了, 已经排除了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呼吸道病原。
权威的学术期刊《Science》对武汉疫情进行了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指出这次疫情的源头可能是活体动物。
而不久之前,在北京和内蒙古也的确发生了鼠疫疫情。
虽然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报告看来, 这次疫情的传染源也是来自于野生动物。
我们在电视广告上、短视频软件里看到别人和动物亲密接触,都会觉得太美好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与动物接触的风险
01
身体伤害
虽然我们接触到野生动物的机会比较小,但野生动物对人类攻击导致的后果,往往比宠物的攻击严重得多。
因此,大家旅游的时候,面对野生动物时千万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喂食,或者跟它们做出亲密的身体接触。
相比野生动物,宠物对人类的攻击更为常见,相关的新闻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孩子被严重咬伤、差点丧命的案例,让人看了无比心痛。
所有动物出于本能,都是有攻击性的,比如宠物狗,也可能会在受到威胁、保护幼崽等情况下,对人类发起攻击。
人类被动物攻击后不仅会导致外伤,伤口继发性感染,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甚至有致死风险。
02
患病风险
在上面《Science》的报道里大家应该都看到局长画了一句重点——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如鼠疫、禽流感、狂犬病、SARS、口蹄疫、疯牛病。
人畜共患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的形式。目前已知有超过200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传染的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和节肢动物传播。
有一部分传染源集中在狗和猫,其余的传染源有鸟类、爬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
02
被动物伤害,如何紧急处理伤口?
如果不小心被动物伤害了,对伤口的急救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用肥皂水 (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与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 一定要清洗彻底,不少于15分钟。
然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将残留在皮肤中的清洗剂清理干净。
接着进行消毒,可用碘伏、碘酒等含碘制剂,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其他皮肤粘膜消毒剂处理伤口。
如果伤口较大、较深,就需要尽快就医,由相应的专科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
在处理的同时,应该考虑疫苗的注射。
03
哪些动物咬伤可以接种狂犬病疫苗?
日常生活中,狂犬病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被动物伤害后发生的疾病。
虽然名为“狂犬病疫苗”,大部分狂犬病也是因为被狗咬伤造成,但这种病毒不仅是狗的身上才存在。
猫、狐狸、黄鼠狼、狼、蝙蝠等野生动物均可能携带此类病毒。
家畜中,猪、马、牛、羊等也有个别发病的病例。
所以,与以上动物接触时要多加小心,万一被咬伤、舔伤、抓伤,或这些动物接触到身体的粘膜层及原有未愈合的伤口,应该及时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考虑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注射狂犬病疫苗是不能百分百预防狂犬病发作的。
处理伤口,尽量清除病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并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同时注射免疫制剂。
04
只要被动物咬伤,就要打疫苗吗?
被咬伤之后,要视 伤口的暴露等级来确定是否需要打疫苗。
具体详见下表:
如果有必要打疫苗,就要尽早接种,这样可以 早点产生病毒抗体,将前往神经中枢路上的病毒消灭,防止病发。
有父母看到“暴露于蝙蝠”可能会觉得很疑惑,确实,只要是暴露于蝙蝠就属于三级暴露,不管有没有破皮,有没有出血。
局长在这里还想强调:
不要肉眼看到皮肤没有破损,就认为属于一级暴露。
如果有所怀疑,可以 用生理盐水或酒精擦拭接触部位的皮肤,有刺痛时,说明有破损,应该属于二级暴露。
06
如何预防动物接触风险?
● 避免不必要的动物接触,和动物保持距离,尤其是蝙蝠、蛇类、鸟类、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 避免接触活体宰杀,支持中央检疫、集中屠宰。不剥皮、不吃病死的动物。
● 避免到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地区旅游。
● 如家中饲养宠物,应到宠物诊所检疫后再饲养,并注意不将宠物放养,接触后勤洗手。
● 防止跳蚤叮咬,可使用驱虫剂、杀虫剂,使用时注意安全。
● 出现可疑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 发现动物源性传染病或疑似病例、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病死的动物应立即上报。
我们在讨论不明肺炎、鼠疫这类传染病的经验教训时, 更需要关注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近距离接触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
小朋友都很热爱动物,但有时候过分接触带来的伤害却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没有什么比安全成长更重要的了。
好啦,这一期的 【妈妈调查局】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为局长点个“在看”~
如果这篇文章帮到了你,
「在看」或者 分享朋友圈,
才能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哦!
- 作者简介 -
本文由妈妈网独家专栏「妈妈调查局」特约供稿,版权归妈妈网所有。
▍本期编辑:木小可。
不管微信怎么升级,
我们都在这里,不离不弃!
想第一时间获取每日最新推送,
就将“妈妈网育儿” 置顶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