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张志超是在八月底的一个下午,那个时候,他刚入职中电光谷三个月。
作为设计院创意中心方案主创的他,主要负责集团大型园区项目的前期方案拟定,同时管理着一个团队,团队成员都是建筑设计专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小伙。
一般情况下,张志超习惯戴着耳机面对电脑,让自己与外界的嘈杂暂时“隔离”,打开项目资料来回研究,在脑海中描摹出建筑大概的样子,再拿起一根被削的细细的4b铅笔将想法复现于纸上。需要指导团队成员时,他很少“在线联系”,而是喜欢走到某个座位边,指着屏幕中的细节给出意见,然后辗转到下一个座位边。
身边的同事评价他:时刻都很“有范儿”,像“电视剧里面那种职场精英”,总是以专业的谈吐和积极的笑容示人。张志超说,他忘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满怀着激情面对每日生活,但可以确认的是,很早以前,他就打定主意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Keep On Open Mind
早在大学时期,张志超就是个“不太一样”的学生,他成绩优秀、性格开朗,但不怎么爱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经常在校外兼职实习。
这些兼职里,包括开服装店、给酒吧做策划等等和他专业“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虽然对成绩没有直接帮助,也没赚多少钱,张志超却头一次体会到了“自主选择”给他带来的快乐。
因为尝试的多,他很快发现,抛开各种光鲜亮丽的职业滤镜,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纸上勾画建筑图,“最对口的工作其实是景观设计师,可我对建筑设计更感兴趣,毕业后二话没说就做了这一行。”
带着憧憬和一份跃跃欲试的决心,2012年,张志超离开武汉,来到上海的一家法国建筑事务所。并在往后的几年内,相继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知名外企进行工作学习。
外企节奏快,一开始不太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志超慢慢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尽管于他来说,工作生活的界限并不明显。可这不代表要盯着屏幕连续数小时不休息,专注、放松、从日常经历中找寻灵感对从事创意类工作的他显然更加重要。
接触的人多种多样,张志超把每一次与不同人的聊天,都当成一次思维碰撞的机会,逐步去了解不同省份、不同国家的人对“城市”的看法,再重新思考对方的话,为什么他会这样觉得,而不是那样?他有哪些主意很棒?
“遇到任何好的想法都可以吸收,这些好的想法反过来会让判断力变得敏锐。”
抱着开放的心态,张志超尝试了首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华润欢乐颂哈尔滨购物广场,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华润欢乐颂哈尔滨购物广场是华润集团在哈尔滨的商业体投资项目,项目2013年启动。张志超所在的公司承接了方案设计,作为方案的第二负责人,张志超包揽所有的建筑立面设计,辅助上级进行平面设计。
进行设计之前,除了参考个人往期设计经验、行业优秀案例,他做的最多的其实是实地走访,在2013年年底几乎走遍了上海市内受欢迎的商场,不为消费也不为消遣,仅为分析高人气商场在建筑设计层面值得品味的地方。
积累的“感受”越多,张志超画起图来考虑地越细致,不断优化各种细节,让它们更具“温度”。另外,他还考虑到北方人对房屋的偏好,给欢乐颂的设计图加入了一定地域色彩。
初次体验带来的积极反馈,鼓励了正处于职业上升期的张志超,再往后,他一鼓作气,又拿下了许多个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
更全面的“专注”
张志超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家住武广商圈,小时候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被长辈们带着逛街。10分钟走到中山公园,去湖边转一圈,调头回武广陪妈妈挑衣服,又或者去民众乐园,江汉路。这些片段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童年记忆。
想起自己的事业或多或少被往日经历影响,对家乡这片土地总是难舍难分,今年年初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武汉。
画图水平相当成熟的张志超,回来后的想法悄然改变,相比纯粹画图,他更愿意在一个包容度高的企业做建筑设计工作,又不仅仅做“建筑设计”。机缘巧合下,遇到中电光谷。
“从商业地产到产业地产,再到现在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接触的理念更加前卫,涉猎的面不断广阔。”张志超发现,现在的自己进行方案创作指导时,能自由进入或跳出单个/单组建筑概念,首先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
天津中电创新园是张志超正在负责的城市更新项目,该区域未来会有地铁穿过,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得重新规划整个区域环境。
当问到他如何围绕新的交通枢纽,将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型社区改造成集交通、消费、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张志超用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问,“有没有玩过《我的世界》?”
在他看来,设计方案的过程就像玩建造类游戏,目的是解决目标人群的需求,方法是对砖块进行组合或者重新组合。在这场“游戏”开始之前,他问了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之前人们为什么会来这里?现在怎么改他们才会喜欢?
天津中电创新园项目基地原本是一个公园,公园附近零散地分布着餐厅、酒店,是园区工作者和外来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一旦将其拿掉,容易伤害用户体验。
张志超想了个办法,既能完成大楼的增建,又能保留“公园”:利用天台把群楼串起来,做一个空中花园,并设置多个可以通往天台的户外楼梯。
“每栋楼之间都有天台连接,通过天台可以完成群楼的观光,在每个天台安置大量绿植,随着绿植的爬升,自然景观的范围越来越大。空中花园成为类似公园的可供放松的空间,人们不用下楼,也能够与自然发生密切联系。”他绘声绘色地描述起设计理念。
方向得到集团和当地政府的一致认可,张志超带着团队成员绘制图纸,同时还负责拿地事宜的沟通,以及面向同事的专业技能培训。面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张志超并不感到焦虑,反而觉得“更有意思”了。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门艺术
两周前,合美术馆改造项目方案交付。就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张志超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合美术馆平立面设计改造和前后广场的修缮设计。
合美术馆之所以改造,缘于合美术馆的地面下沉,而地面下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铁八号线马湖站的开挖,对此,集团的想法很明确——当然要支持地铁建设。
“所以我们会根据现状对合美术馆进行改造,比如因为地铁建筑所设置的突出地面的风井及疏散楼梯,可以在上面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营造出更多的场景,链接更多的人”,张志超说。
设计前期,他和往常一样开始“角色转换”,将自己想象成园区工作者、周边居民、艺术家等不同的角色,在附近来来回回走过20多次,用所扮演角色的心态体验环境,思考所扮演角色的核心需求点。
通过跟傅中望等艺术家合作,张志超在最终版本的方案设计中,拟采用反光材质的金属盒子包住合美术馆广场的地面突起部分,做成后现代风格的艺术小品。对于防水层被破坏的水池,将利用原先的设计改造成景观走廊。
考虑到合美术馆目前的内部空间里没有一个可以承载人们交流的场所,张志超表示,景观走廊的一角未来会被设置成全玻璃构造的咖啡厅,大家可以在这儿畅聊爱好。
在张志超心里,建筑要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而不能被时代推着走,建筑设计也不是套个标准就可以动笔的事情。
在实用基础上尽量让设计方案更具艺术价值,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张志超都采用手绘的方式创作图纸。对此他解释道,使用电脑软件在下笔的瞬间必须是“想好了”的状态,但手绘不一样,线条的形状没有限制,错了可以用橡皮修改,不仅画图效率比 CAD 高,还给他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曾经,张志超专业上的导师帮他答疑解惑后,都会补充这么一句话:“我的看法你现在要听,但未来你遇到类似事情的话,不要 Copy 我的思路。因为我的思路在那个时候也许是过时的,你应该在我的基础上主动去调整它,让它变得更好。”
多年以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张志超——起码在建筑设计领域,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等待任务的人,他也记得很清楚,当初选择建筑这一行就不是为了“舒适”。
“主动选择想要的东西,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如果是被动的,可能到我40岁的时候,会忘却自己曾经20年都干过些什么,那太悲伤了,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张志超说。
作者 / 柏 霜
责编 / 林 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