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水温比较高,鱼虾蟹活动量以及摄食量明显增加,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此时蟹塘水环境处于剧烈变化状态,经常呈现水质混浊不清,使河蟹、伊乐藻或轮叶黑藻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清水质,保证河蟹正常生长。
常见水质混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
1、轮虫引起的白雾状水质。
春夏间初次肥水后发生的可能性很大,用透明水杯取池水对阳光处观察,可看到一个个小白点在活动,可判断是轮虫所致。方法与杀灭枝角类动物相同。
2、植物碎屑引起的白雾状水质。
肉眼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碎片或颗粒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这些碎片包含有若干单胞藻、细菌及有机质等,采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1~2次后,再用生物制剂泼洒。
3、鱼类过多等引起的泥浆式浑水。
塘中有较多的泥鳅和鲫鱼等野杂鱼在池中活动,或河蟹因吃食不足而四周觅食活动,引起塘泥翻动而使水体浑浊。可采用“地笼”张捕鱼类、增加河蟹投饵量等措施,保证河蟹吃好、吃饱。
4、加水或天气因素引起河蟹应激反应导致浑水。
进水过急过大会冲起底质引起浑水;温差过大易引起水体对流运动、池底下有发酵气体向上泛起影响水质清澈度。蟹塘加水注意要适当提高水位,而且要少量进水,不宜大排大换。阴雨天气后要全池泼洒生物制剂、底改等药物以防止河蟹应激反应。
河蟹的生态养殖,应非常注重对水体水质的调控,通过对养殖水体采取定期换水、分阶段进行水质调控、定期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等措施,使养殖水体的水质充分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需要,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一、水位调控:
进入夏季特别是高温期,河蟹的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进一步加大,这一阶段的水位应随气温的渐增而相应调高,控制在100-120cm,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应加至满塘水位。沟槽底部过深的塘口应经常用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增加池塘底部的溶养,降解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二、池水透明度的控制:
池水的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试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换水、加水、药物调控等方法来调控,保持充足溶养,控制水草密度。
定期对池水进行检测,推荐南京量子化工科技的多参数水质检测仪,LZ-W101是一款根据中国人操作习惯而设计的水质检测仪器,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灌溉水等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磷酸盐等检测,采用冷光源技术,光源寿命长,消除了人为转动的误差因素,使用户检测过程更简单 。
三、技术措施:
适量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定期换水,小排小进,溶养保持在5mg/l以上,高温久旱会造成ph升高,使用微生物制剂,禁用化学药物,避免应激反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