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管别人怎么看
做好自己就好
……
山东沂蒙山腹地,有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朱家林。
曾经是红色圣地,如今却因为青年远走他乡,只剩留守老人而 衰败下来。
一共140户人家,还住在这里的只有 不到一半。
古旧的院墙里,已经听不到人声,只能看到缺乏修剪的树木,疯狂生长。
就在所有人都 努力逃离这个没有生气的地方时,可这位叫 宋娜的姑娘却打定主意要回去。
所有人都觉得她傻。
毕竟连县里请来的 专家,都说这地方没有任何开发价值,已经 没救了。
村里仅剩的居民,大多是年过70的老人。
平常就是种种花生玉米,仅能果腹。
他们也对这个姑娘,完全 不抱希望。
宋娜小时候就是在朱家林度过的。
每每想起家乡,脑子里出现的都是曾经的 桃花林和田野。
她觉得自己有这种 使命,去做点什么,阻止这里成为另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宋娜的信心不是凭空来的。
从 警校毕业的她,却剑走偏锋地自修了设计。
毕业后,辗转深圳、成都、昆明、浙江,设计了无数酒店。
随后又在 中国美院进修,成为了一名专业的 室内设计师。
既然已经让那么多空间焕然一新,怎么就不能用这个技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于是,有那么一天,古朴宁静的朱家林,突然来了一帮年轻人。
他们来了也不干别的事,而是辗转各个村民家,吃住聊天。
这就是宋娜带来的 设计团队。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搞清了朱家林的现状。
宋娜的设计思路,就是把这些破败的房屋,注入最火爆的 民宿元素。
让破房子焕发新生机,让老村子吸引现代人的目光。
设计稿出来了,村民们看着都觉得稀罕。
可是虽然看起来漂亮,真的能让这个村子 活过来吗?
面对质疑和压力,宋娜没有辩解,只是扎着头推进计划。
而且,她没有让原来的村民迁出去,而是让他们成为整个项目的 一部分。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村子的原味,宋娜拜访了村里的老 木匠石匠。
石砌干碴墙,枣木屋脊榆木梁。这些古老民俗的特点,全都被她用在设计中。
那些空着的房屋和土墙,宋娜让村民们以入股的方式参与进来,重新打造成民宿、青年旅馆。
一天天忙活着,村子里一天天在变化。
治水种树,建桥铺路,修缮房屋。村民们在路上转着看着, “又比前几天漂亮了。”
整整 两年,朱家林的改造才真正完成。
再也没有了尘土飞扬的土路,和摇摇欲坠的危房。
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和充满现代感的改造房屋。
改建好的朱家林,专门分出一片 民宿区。
民宿区建筑风格各异,有线条简洁、后现代气息浓厚的北欧 简约风。
也有村舍改造的家庭旅社。请本地的木工修建完成的 原木风,古朴淳厚,透着自然的味道。
村里的留守老人,再也不用干守着一亩三分地,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他们成了专业的 服务管家,老有所依,也给民宿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这些最熟悉这里的人,把自家种的蔬菜粮食制成食品。
很多人也会奔着这口纯天然土特产,过来住几天。
朱家林乡村 生活美学馆,在当初设计时也下了大工夫。
有人觉得在贫困村建这种艺术馆是 附庸风雅,宋娜却觉得艺术不该是城里人的专利。
美学馆的墙体厚50厘米,每块石头都是当地的石匠一下下凿出来的。
外立面保留了很多长方形的深洞,这些洞,留给朱家林的另一批原住民—— 鸟类——筑巢用。
走进室内,逼格一点也不比大城市的博物馆差。
展品摆放得生动有趣又接地气,完美诠释了 “生活美学”的概念。
展馆中央有几块露出地面的巨石,已经在那里杵了 上万年。
设计的时候也没有挪走,而是巧妙地安置在那里,壮观而有活力。
清水泥前卫风和乡村匠人手艺的搭配,创造出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
陈列的布艺、陶罐,都是老匠人用时间酝酿出的结果。
来玩的游客,可以跟着老手艺人学做陶瓷手工,也可以直接把成品买走。
这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慢慢朱家村在外也有了名气。
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都有了销售渠道。
老布鞋、虎头鞋、木器,这些代代流传的工匠精神,在这个展馆里得到发扬和认可。
不光老匠人们在忙,这个焕然一新的朱家村还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他们聚集在这里,和老匠人们一起,把朱家村变成了 创意圣地。
当地的蓝染工艺,甚至吸引了一位叫Linda的 外国姑娘。
她对这里的服装特色和织染工艺着迷不已,就此扎根在这里创业和生活。
你看,这就是那个曾经被专家诊断出 “绝症”的小山村。
没有风景,没有特色,没有价值。
却有宋娜的 坚持。
这才 只是开始。
宋娜准备继续待在朱家林,建更多的民宿,开发更多的项目。
认准什么事,就坚持干下去。
只要有这种信念,就算是场梦,也能把它实现。
来源:读道田园综合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