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甲申之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经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军主力被吴军、清军联合击溃。清军打着替崇祯帝复仇的旗帜,追击农民军并趁机窃据大明领土。由于清军早期的旗帜与宣传具有很大地迷惑性,所以并未遭到很大反抗,便窃据了大明的大半疆土。当满清攻下大明的南京后,满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入关初期曾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激烈反抗而废止),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高压政策。
剃发令下,广大汉族人民的抵抗顿时风起云涌,尤其是在被视为民风柔弱的江南地区喊出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却成为了当时抗清斗争的最为壮烈的地区。“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等使得江南繁华之地顿时成了人间炼狱。那满清又为何不惜激起民变也要强制推行剃发令呢?
史载原大明进士、翰林院检讨孙之獬(因附阉党,被削籍回乡)。其在满清入关后,俯首乞降,并主动带头剃发留了辫子,换上了满装,一心一意地想满清主子的欢心。而清廷为收揽人心,就让他当了礼部侍郎。可是,当其上朝的时候,却出现了两难。其时天下未定,清廷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孙之獬欲站到满班,而满人自谓高人一等,岂能容他。其欲站到汉班,汉人又恨其谄媚,以其满人装束亦不能容他。
于是,孙之獬恼羞之下,便向多尔衮进言,大意是:‘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剃发令下,后因引起汉人的激烈反抗,而满人的根基又未稳而被迫废止。待其认为大势已定,便又重申剃发令。(汉人王朝从未对少数民族有过强制的衣冠发型要求)
满清的“剃发”政策是汉人心中难以泯灭之痛,且不论这种辫型有多么地缺乏审美观,如何地被西方人嘲笑为“pig-tail''。对极为重视“孝道”、极为重视华夏衣冠、讲究儒家传统的汉人来说,剃发易服无异于精神阉割了。这是对一个民族的自信与尊严的摧毁与践踏,会让你觉得即便有西楚霸王那般的勇概与气力也会有一种枉称为男人的感觉。所以,满清王朝之所以要强制执行剃发令,是旨在摧毁汉人的民族自信,以消弱汉人的抵抗意志。动物在肉体上被阉割后,性情会变得温顺。而人在精神上被阉割后,自然会变得愚昧与懦弱,以便其统治。
一位历经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政坛不倒翁“--曹振镛,在总结为官之道的时候,说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而据曾经服侍溥仪二十余年的末代恭亲王毓嶦所讲:“在溥仪眼中他只是臣子,奴才。溥仪可能认为自己是主宰世界的人,是天下万人之尊,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奴才,甚至连他的皇后也不过如此。
”
清朝的制度表面上是继承明朝的,其实却不然。清朝的制度是一种将奴隶制与集权帝制糅合的产物,这种制度的专制与黑暗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过的。夏商周虽然也是奴隶制,但是一种分封式的,并不怎么集权,更不会视同族与宗人为奴,朝政基本还是比较开明的,国人也是自信的。而经过满清精神阉割之后的大清国奴们,却只知道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如此王朝,不是简简单单地被误了三百年而已,在民族精神上,倒退了三千年也不至。辜鸿铭曾说过:“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正是“头上鞭易去,心中鞭却难除。”恢复与重建民族自信心的路却是漫长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