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发生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也让许多人回忆起17年前那场非典。2003年那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与17年前SARS疫情爆发时相比,目前我国在流行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且拥有完善的救治防控体系。钟南山说:“我本人是很有信心,不会重复17年前的(情况)。我们也就花了两周,就定位在新型的冠状病毒。再加上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监控以及隔离的制度,我不相信它会像17年前SARS造成那样的社会影响以及经济损害。”
文|周 洁
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SARS(非典)全球警报。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人永远地离开,有人从病毒的手里逃脱,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面对非典,我们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走过非典,我们也留下诸多不甘与遗憾。而对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来说,SARS同样是一个里程碑。
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重大促进作用。有趣的是,它还促成了淘宝的诞生:非典期间大家不敢出门,马云抓住商机成立了淘宝,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的注册用户就突破了万级关口。15年后,它创造的“11·11”购物节销售额更是突破了2000亿元人民币。
广东危急、北京危急、全国危急
2002年12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而坊间则流传着米醋和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的偏方,市面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一时造成了断货,不少人转而致电在香港的亲友协助,使病情得以为外间知悉。
现在来看,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两天后病情恶化,被送至广州军区总院。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
有记者曾采访当年为黄杏初治疗的医生,对方说:“我们当时非常困惑,病人才三十多岁,身体也很强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药物都不能让他的烧退下来。”
这是非典最初的症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它更专业的名称,是英文缩写SARS。这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在12月最早爆发时,广州市和广东省政府一直没有发布相关讯息,以免引起民众恐慌。到了2003年2月,已有数百例类似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其中不少是曾参与这类病人救治的医护人员。
2月11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正式发布通稿,公布“非典型肺炎”疫情,此时广东已出现死亡病例。消息公布后,引爆了一波抢购白醋和板蓝根的风潮。
3月1日凌晨,因一位山西患者转入301医院,SARS病毒正式进入北京。北京很快成为重灾区。
4月10日,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此病例,4月底,全中国有疫情报告的省份达26个。
4月20日后,国务院决定调整“五一”长假,向各省市派出督察组,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也采取有力措施防治非典,包括先后确定16家非典定点医院,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颁布多项规章等等。
一天之内,筹建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完成从决策、研究、勘察、拍板到开工。
经过七个不眠之夜,5月1日深夜,医护人员将最后一张病床放进隔离病房。一个多小时后,第一批非典病人到达。在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座非典定点医院共有672名非典患者获得救治,治愈率超过98.8%
6月24日,WHO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工作取得胜利。7月13日,全球不再增加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基本结束。
SARS留给我们什么?
抗击SARS,我们付出了很多。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冲在了这场战争的前面。其中有一些甚至受到感染,最终牺牲。
抗击非典的“领军人”,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对此态度明确:“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疫情在广东省扩散后,钟南山和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共同起草《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首次将这一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随后,钟南山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全力以赴钻研疾病的救治方法。
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以及“三合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防治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使得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我国SARS的总体病死率位于国际上较低水平(6.6%)。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都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深圳一科研公司仅用了8天时间研制出红外线测温仪,行政部门则更快,仅一个晚上就通过了这款新产品的全部审批。第九天该测温仪就出现在市场上。
预防SARS,专家们表示要讲究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一时间,洗手液与消毒水脱销,有关人们卫生陋习的讨论变成城中热门话题。
媒体呼吁说,医院器材不够用,医务人员太辛苦,太需要关爱与理解。短短一个多月,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收捐赠款物总价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
而最令中国受益的,则是政府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的建设。
在疫情暴发之初,公共卫生专家曾光就随卫生部的专家组去广东进行过调查,并在全世界最先发现SARS只有在近距离、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才会传染的特性。但当时大家都忙着寻找和确认病原,没有人关心他的分析。“最初,他们更愿意相信临床治疗,后来又求助于被冠以高科技之名的疫苗、特效药。”曾光说,“等到我们发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第三波了。”
但随着疫情的不断扩大,作为公共卫生专家的曾光开始介入高层的决策。他先后被聘为国务院SARS督导组成员、首都SARS防治指挥部顾问,频繁出席各种会议,为抗击SARS出谋划策。
由曾光带领的疾控中心所做的一些重要决策包括以下几条:公开疫情,并向民众公布每日疫情报告;封锁人民医院在内的被严重感染的医院;建立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将患者集中至郊区等。
SARS之前,很少有官员了解公共卫生知识。SARS过后,全国公共卫生系统开始了空前的大规模建设。政府投入117亿元解决国家、省疾控中心的硬件。其中最有成效的,莫过于信息报告系统的建设。
这套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机构的信息系统,可以将全国31个省份包括传染病疫情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给中央政府。
SARS的遗产里,还有一样至关重要的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2003年4月1日,时任副总理吴仪在视察疾控中心时,对在场的人表示,她此行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套机制的建立。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应急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个月后,国务院公布出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转折点”。
2007年8月,国家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期间,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应急预案,除了涉及重大传染病流行、中毒事件、环境污染、核泄露等公共卫生事件外,也涉及了洪涝灾害、地震、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铁路、民航、电力、银行、煤矿等领域的重大事故。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意识成长而言,单靠一次抗击非典行动的启迪是不可能完成的。“中国公共卫生进步很快,特别是政府为主导的防控,这方面力度非常大。从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后,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健康的指示以后,我相信中国公共卫生最深刻的变化,现在刚刚开始,慢慢来吧。”曾光这样说道。
原文刊载于《新民周刊》第 1029 期
▼
▼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