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史加CT影像作为目前新冠肺炎确诊方法”正确吗?
近期医学界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可“通过CT影像来鉴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甚至网传部分医生呼吁,对于现在的武汉来说,“建议修订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病毒性肺炎(疫情严重灾区不需要流行病学史)即为临床确诊病例,全部需要转入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即“不需要核酸检测,可用流行病学史加CT筛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病毒性肺炎(疫情严重灾区不需要流行病学史)即为临床确诊病例。
从医学基本原理来讲,“流行病学史+病毒性肺炎即为临床确诊病例”是不合适的;在医学诊断中,现阶段没有病毒核酸检测或基因测序的结果(以后还会用特异性抗体水平来确诊),是不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病毒性肺炎“只是疑似,或者高度疑似,但绝不是确定诊断。故在刚发表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指南中,与会专家们,在湖北省疫区的诊断指南中,于“确定诊断”前,弄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怪胎”“临床诊断”;需强调的是,该指南的“临床诊断”和“确定诊断”内涵截然不同。
1 “通过流行病学史加CT筛查”确诊策略的概率学误区
近来一些专家呼吁调整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策略,加用低剂量胸部CT做为初筛的办法,提出尽快建立CT做为新型肺炎的确诊标准,实际上这是进入概率学误区。根据临床流行病原理,任何一项实验室诊断检查的阳性预测值,均和应用人群的患病率相关,即患病率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也被称为Bayes定理。当患病率很低时,根据Bayes定理,即使一个特异度很高的试验也会检出相当多的假阳性。
例如人们例行体检时,用ELISA方法检测艾滋病的HIV抗体,就会出现许多假阳性,而必须再用第二次的ELISA、或蛋白印迹法及其他方法进行确诊。如应用于患病率高的人群,阳性预测值则可显著提高;一个临床怀疑艾滋病的患者,用ELISA方法检测艾滋病HIV抗体结果阳性,基本确定是艾滋病。所以,同样的一个检查,在基层门诊部和在专科医院应用时,其阳性预测值并不相同,因为一般在基层门诊部病人的某病患病率比在专科医院低,所以其阳性结果的预测值一般低于在专科医院。
因此,这些处在疫情最严重地区的专家学者,面对的病人群体是高患病率人群,凡有流行病学史,和CT显示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几乎都是阳性,此时“通过流行病学史加CT筛查”的确诊策略,表面上看似乎有一点道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如果将此策略应用于疫情不严重的次要疫区,将会造成严重的诊断错误。因面对的病人群体是低患病率人群,凡有流行病学史的,只有极少数CT检查显示肺炎;由于这些地区存在大量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多数肺炎也是非新型冠状病毒所致,故即使有流行病学史加肺炎的患者,只有少部分患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比如在西藏地区,发现一个有流行病学史的肺炎患者,环境等因素造成肺炎的可能性,远大于新型冠状病毒,故必须有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才能确诊。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指南中所指出的,湖北省和非湖北省人群的诊断策略分开论述的理由之一,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极端情况下,该策略也不合理。如所有就诊病人中,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病率是100%),听诊肺部啰音的诊断效率肯定和CT检查一样,两者都是100%,听诊就可以取代CT,发热的病人进行胸部听诊就可确诊,不必做CT。
另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并不高,从医疗层面,不适合“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的策略,漏诊的危害小于误诊,且即使漏诊,还是“疑似”病例,也不会造成进一步的危害。但是,如果把一个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误诊为感染者,影响巨大。
总之,从临床流行病学来讲,“通过流行病学史加CT筛查”的确诊策略,不适用于高患病人群,更不适合低患病人群,极端情况下,也不合理。
2 “流行病学史+病毒性肺炎“确诊策略是典型误诊学错误
在误诊学规律中,第六条就是“过早结束鉴别诊断,造成误诊误治“。临床诊断过程是一渐进的、连续的思维过程,像剥“洋葱皮”,剥开一层,才能看到下一层。
2.1 怀疑阶段临床医生根据“流行病学史,加发热等临床症状,和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只能得出“怀疑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诊断,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怀疑”和“病毒感染”;有没有肺炎还不清楚。
2.2 高度怀疑阶段随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片或CT出现“肺炎样改变”,此时只能得出“高度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断,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高度怀疑”,第二个是“病毒感染性肺炎”;因为肺炎多需要住院治疗,传染性可能很强,可发展为重症,要把病毒感染中“患肺炎”的一小部分人(只是一小部分,冰山一角)筛查出来,如临床治疗学中“肺部有无阴影“对治疗决策影响不大,如心力衰竭,肺部CT或胸片可以不做,诊断手段的选择是以临床治疗学需求为导向;目前所有的资料最多能说明该患者患“病毒性肺炎”,什么“病毒”,还不清楚,仅此而已。
2.3 确诊阶段第三步对上述高度怀疑的病人,进行病原体相关检测,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则根据通用的诊断标准,最终作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断;如果是核酸检测是阴性,诊断还得停留在‘高度怀疑“的阶段,继续进行”病毒性肺炎“的鉴别,开始新一轮鉴别诊断,进行其它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等)检测等等。
2.4 完美阶段
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下,做到上一步,鉴别诊断已能满足临床治疗学的需求,故基本确定诊断后,进一步的鉴别检查基本上可终止。但是,这还不是诊断的最完美境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也不一定真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为存在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问题,任何检测方法都可出现假阳性,故多部位取样、重复检测、和不同试剂盒检测,以及基因测序可提高其阳性预测值,更加准确。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该类病毒感染,因为取样部位、标本保存条件、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检测下限等多种因素均可出现假阴性,故连续动态观察、及今后将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均可弥补其不足。理论上,病毒全基因测序应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由于病毒基因可存在变异,故所谓的病毒感染临床综合征,是否源自检测到的病毒,因果关系还是很难确定;从科学角度讲,追求完美,永远在进行中。无论如何,目前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和全基因测序,和今后出现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临床最优的病毒感染确诊手段。
如果从临床出发,避免误诊误治,鉴别诊断至少要进行到第三阶段,目前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均是按此思路进行的。通用指南的确诊标准中,包括病毒全基因测序方法,是追求完美诊断的体现,今后还将纳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但是,在第二阶段就停止鉴别诊断,将“高度怀疑”定为“确诊”,是不合适的。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指南中,针对湖北省疫区,列出了内涵截然不同的 “临床诊断”和“确定诊断”两个概念,是一种诊断的四不像的折衷表达法,可能具有阶段性的、地区性的实用价值。
3 核酸检测不足时也不应用CT确诊
前段时间网上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持续恶化,新增病例继续增高(仅2月2号就确诊近3千例,疑似病例5千多例)。同时,湖北以外的城市将在一至两周内,迎来第一波感染高峰。提高病毒检测率,尽早发现,尽早隔离,尽早治疗,是防止进一步扩散的关键一步。然而,由于该病毒是新型病毒,检测试剂数量不够,尤其是武汉市,因此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检测。核酸检测试剂短缺、及假阴性,都在影响新冠肺炎病人的确诊。故认为应“尽快建立CT作为新型肺炎的确诊标准,提高新冠病毒检测率。”
实际上,即使武汉地区核酸检测试剂数量不够,也不能把“CT作为新型肺炎的确诊标准”。因为一旦把其它类似的肺炎,误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就会被送入专门的救治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众所周知,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患者,和真正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处在同一区域,被传染是在所难免的。在SARS流行初期,由于对其认识不足,把怀疑尚未确诊的病例和已经确诊病例,放在一起集中管理,使一些非SARS患者患上SARS,这些都是惨痛教训。故目前对于CT等影像学手段发现肺炎的患者,多归为疑似病例,行单人房间隔离,轻症肺炎患者,甚至可回家自行隔离和治疗,就是这个道理;未确诊的患者,绝不能再无防护状态下接触“确诊患者”,以免被传染。而经病毒核酸检测已经确诊的,存在传染性的患者,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医院,可以住单间病房隔离治疗;医疗资源不充足的地区,几个病人同住一间病房,也是可以的;即都是确诊患者,相互间传染是次要问题。
总之,“通过流行病学史加CT筛查”的确诊策略是错误的,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指南中,针对湖北省疫区“临床诊断”的概念,不是“确定诊断“的内涵,只是个阶段性的、地区性的实用诊断名词,不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
4 特殊情况
此方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诊断方法出现之前,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呈现爆发趋势,核酸试剂盒“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了尽量降低疫情扩散,减少死亡,根据一线医生反馈,流行病史加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仅限湖北地区。
本文作者:孟庆义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专家组成员,海南省三亚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专家组成员
参考文献
[3] http://news.ifeng.com/c/7toxFlvE4A4
[4] 孟庆义,李立艳,李蕾.论实验室检查临床解读的五重境界[J]. 中国急救医学,2020,40(1):1157-1162.
多点关注
多份关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