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杭城,街道上行人几乎不见。零星的车辆在马路上划出一道道闪光。
只有偌大的急诊室,没有黑夜、没有睡眠。
有些突发疾病的患者,因故无法及时联系家属,仿佛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但是, “浙人医”急诊医学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着救死扶伤和爱人如己的精神,给这些特殊人群以家的温暖和关爱——
24岁的他,身世可怜。母亲在他出生后离家,父亲在他幼时离世,奶奶把他养大,还好,亲朋好友认为他是个独立、努力、乐观的小伙子, 唯一不好的是生活习惯,嗜烟嗜酒还熬夜。
这天,事情突发让大家措手不及。
单位同事一起下了夜班,相约夜宵。本是放松放松,不料2瓶啤酒下肚,年轻力壮的他突然昏倒了。同事们一边心肺复苏,一边给120打电话。医生发现他正发作室颤,除颤2回后急送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
在急诊中心,小伙子心律已恢复,人却神志不清。没想到送入抢救室后,再次室颤。 除颤、送EICU心肺复苏、脑复苏治疗,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详细问病史,却发现一个问题, 亲人在哪里?
图片来自摄图网
同事七拼八凑的回复,医生大致弄清楚了患者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没有直系亲属,只有带大他的80多岁的奶奶,但同事没有人敢打电话给他奶奶,怕吓到老人家。工作的店铺店长挺身而出,付钱为他办了住院手续。可还有各种住院告知书、病危通知书、有创治疗知情同意书等需要亲属签字,怎么办?
急诊中心迅速汇报医务部,医务部了解情况后,代替患者家属做了暂时监护人。
患者家属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的堂哥在赶来的路上,接下来又得知他的叔叔也快到了。这里,要感谢患者一帮优秀的同事们,更要感谢患者的店长,入院后的两次大的费用都是店主先行垫付。 一群温暖的人出力又出钱,给了患者再生的机会。
已是凌晨,他的亲人来了,可是走得急没有筹到足够的治疗费用。经过医生专业评估,这个患者还很年轻,才24岁,而且治疗有很大希望好转,如何能放弃?
在急诊医学科、医务部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协商和努力下,决定先给患者积极治疗,费用问题则给家属一个缓冲的时间。
可喜的是,第5天患者醒了,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入院9天后,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坐上了轮椅,转回当地医院治疗。
一线天堂,一线人间。因为同事和120医生不懈的心肺复苏,因为店长以及医护人员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患者从天堂回到人间。
急诊医生深夜下班时,曾发文感慨:我们医院除了内在,看上去也很美!
急诊医学科朱蔚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