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8时许,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雷”震动世界: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距离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仅两年零8个月,速度之快举世震惊。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和英国都是历时4年零3个月,法国历时8年零6个月。中国氢弹实现神速突破的最大功臣就是于敏,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于1926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动荡频仍的军阀混战年代和连天的抗日烽火中,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在工学院电机系和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949年,他大学毕业并留校攻读研究生兼做助教,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和胡宁,表现出优秀的研究素养和能力,赢得中国原子能先驱钱三强的高度赞誉,由其点将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与邓稼先、程开甲等一起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
1957年至1959年间,于敏个人或者带领研究小组连续发表了数篇业内重磅论文,把中国相关领域研究水平大步推进到国际前沿。
1961年1月12日,于敏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从此之后,他开始“隐身”,隐姓埋名,走上了为国铸核盾之路。氢弹理论的探究是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要在短期内实现突破谈何容易。自古华山一条路,惟有奋力拼搏。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终于,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创立了氢弹的“于敏构型”。1966年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第二年6月17日,中国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面对蘑菇云升腾带来的举世震动,于敏反应平静,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说,他当时并没有激动得流泪,在确认现场的测试数据与理论预估完全一样之后,他就回去睡觉了,睡得很踏实。在氢弹试验成功以后,于敏又投入了技术更为先进、更加小型化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在核装置化和提高性能的突破中继续做出重大贡献。
1988年,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其丰功伟绩逐渐为社会所了解,赢得广泛赞誉,有人将“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送给他。对此,他数次婉拒,指出氢弹研究是复杂的大科学系统,取得突破是集体奋斗的结果,没有所谓的“之父”。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