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写好玩文章,交天下朋友。
4月20日,据中华网消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州、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已经快塌了。
文章称,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千年辽塔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
不知道读者和我是否一样,上一次知道关于这种古塔倒塌的新闻,还是初中时学习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当时那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还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没想到这都2020年了,又来了一个这样的新闻。
(一)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他的那些嬉笑怒骂可能大家不一定记得了,但是我仍然记得当时有注释,说雷峰塔的倒掉是因为当地的居民,从雷峰塔的脚下,你搬一块砖,我搬一块砖,最后活生生的将一座高塔给搞倒了。
而这次新闻中的辽代白塔,也面临这个问题,当地61岁的村民李桂金说,过去的日子不好过,有一些村民家垒兔舍、盖猪圈用的都是白塔上的砖,他们用铁棍使劲一撬,把塔上崩下来的砖头,就直接拉回家用了。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鲁迅先生近现代文学家,不是当代文学家吧?他写雷峰塔的时候,针对的是那些当时刚刚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结束,还有封建残余思想的人吧?二十一世纪还这么搞?
(二)
原来记得是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当时里面有个经典的桥段,说的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薅社会主义羊毛这个,宋丹丹当时就说了句,你不能光逮着一只羊薅啊!
回到这个新闻,也是这个意思,你不能光想着去挖这一座塔啊,1000多年前这塔就建好了,就算没人去挖它的砖,经历这么久的风吹日晒,也已经不复当年那样坚固了,更不要说被一个劲的挖了。
说到这儿,还扯到这条新闻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这个塔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3年被列入就准备修缮,结果报一次方案,被否定了,按照要求改了,又报上去,结果专家换了,再否定。
就这样,时间拖到现在了,要不是这次新华社专门去曝光,不知道这种修缮方案的兜兜转转,还要持续多久,别的事也就算了,这种古迹的维修不等人啊,难道1000年都安然无恙的古塔要倒在我们的手上?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一座古塔嘛,何必这么小题大做呢?新华社的记者之所以去曝光这件事,就是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这种心态,导致我们作为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能拿的出手的文化古迹却越来越少。
想想去年4月15日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整个巴黎、乃至法国都在为之哀悼,就是因为这些当年穷极很多工匠一生的杰作,没了就是没了,不管日后如何重建,那些伴随着这些古老建筑的古老的历史也随之消逝了。
(三)
现代文明可以造出很多方便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但是现在那些精益求精的工艺品却越来越少了,比如西藏的唐卡,那些美轮美奂的、巨大的唐卡,往往需要一个熟练的艺人花费10年、甚至20年来制作。
这样算下来,他一辈子也做不了几件作品,再比如我国的四大名绣、国外那些大教堂上的壁画等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些古老艺术,很多都是穷极人一生的心血,这一点正是工业时代所欠缺的。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希望回到那种一辈子就搞出一件作品的时代,但是,既然是别人呕心沥血、甚至可以说用生命做出来的东西,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倍加珍惜、小心呵护吗?
从更世俗的意义上来讲,这次赤峰可能坍塌的辽代白塔,以及我们国家那些与之类似的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当地来说,这就是一棵长在地里、谁也搬不走、仿不了的摇钱树。
将它变成一个景点,围绕它好好发掘一下背后的文化,再结合当地的特色,不管是作为名片还是带动致富,难道不比搞那些千篇一律的开发区、工业园更好吗?
可能是我读书少,也可能是我站的位置低,我是完全理解不了这种不好好保护现有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管不问,甚至搞破坏的行为。说句不好听的,你看似挖了块砖,占了一点小便宜,破坏的却是你祖宗奋斗留下的东西,也破坏了你的后代利用它发家致富的可能,这笔帐,到底是赔是赚,自己去算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