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引争议 山东大学学生称有助文化交融)
“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学伴以女生为主”。日前,网友对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的质疑,让这一制度再次引发争议。
红星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6年,山东大学官网曾发布一份《关于学历生报名“学伴”项目的通知》,其中写道,留学生办公室可以为你介绍一位“学伴”,你可以和“学伴”一起学习语言,一起讨论生活,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品味美食。
2018年,山东大学对学伴制度进行调整,一名留学生可以与3名中国学生结为学伴。根据山东大学公布的2018学伴成组结果,在270份报名信息中,成功选拔出141名中国学生与47名留学生组成47个友好学伴小组。从配对结果来看,申请学伴的中国学生以女生居多。此外,网上还传有一份寻找学伴的申请表,申请表的分类很细,从专业到性别,到性格,到兴趣,到交友目的(比如“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均有。
很快,网上出现一份 《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落款为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日期为2019年7月7日 。
《说明》中称:
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在学伴举办之初,就已经制定了规章制度,督促中外学生遵守。
7月10日,红星新闻致电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桑晓旻,他表示,该声明并非学校对外发布,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泄露出去的,“工作人员的一个东西,不是学校的正式声明。” 而对于网友对学伴活动的争议,桑晓旻及山东大学相关工作人员都未给予回应。
山东大学学生:
有助文化交融 支持的人更多
根据山东大学官网公布的学伴选拔标准,报名者需为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具有较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等。
对于网上出现的对学伴活动的质疑,一位自称当年参与过学伴活动的网友在微博发文表示:学伴活动是留学生组织办的活动,自愿参与,没有强制分配一说;参与前,会有关于学伴意向的事前调查,学伴的国籍性别都可选择,且学伴之间以什么形式互动都取决于自己;把友好互助的活动说成是“拉皮条”,甚至上升到山东人道德品质层面,“也不知道评论区的高贵路人有什么好骄傲的。”
山东大学一名在校女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自己虽然没参与学伴活动,但认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两种文化交融,也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生活,国内还有不少学校有这种学伴或者“一对一”帮扶活动,“我觉得其实还是支持的人多一些。”
对于参与学伴活动的女生偏多,该学生表示很好理解,“毕竟女生学外语的人多,也比较好沟通一点。”
她告诉红星新闻,自己虽然对学伴活动的细节不是很了解,但学校有制度上的设计来避免学伴活动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学伴管理暂行规定:
不得留宿 外出须经同意
红星新闻从山东大学官网下载了一份《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从中看到:
参加学生自主接触交流,交流活动应遵纪守法,不得以项目为由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类其它活动,不得宿舍留宿,不得影响本人正常学习和生活。
参加“学伴项目”的中外学生应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得骚扰他人,不得出现任何歧视性语言或行为。
规定还对学伴外出活动作出明确要求,如与学伴外出活动,须报相关负责人同意。超过一天的外出活动,须书面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市区外活动须另外签署安全责任保证书。外出活动须时刻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将在外活动情况随时报相关负责人。
专家:
应对所有学生平等对待
对于学伴制度引发的争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学伴制度的意义不用赘述,但“质疑者,也并不是质疑学伴制度,而是质疑给留学生当学伴。
熊丙奇表示,我国大学重视留学生招生,从办一流大学角度,这并没有错。评价一流大学有一项基本指标,是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所占比例,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比例大多超过20%,而在我国大学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比例还很低。
在山东大学官网,能搜到多个关于学伴的通知
他认为,客观而言,我国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越来越高,可是,这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对国外一流生源的吸引力。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从留学生的来源国,和攻读学位的情况来看,留学生质量还有待提高。
据统计,来华留学人员中,亚洲学生占59.95%,非洲学生占16.57%,攻读学位的占52.44%。
“由于学伴制度并不只针对留学生,因此,要说留学生学伴制度是崇洋媚外是故意扣帽子。”熊丙奇补充道,我国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留学生特殊对待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大学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包括执行一样的培养标准。
“发展留学生教育,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多元文化建设,而建设多元文化,就必须消除身份特权,对所有学生平等对待。对于留学生,不应再配专门的宿舍,进行专门的集中管理,而是当成普通学生的一员。”熊丙奇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