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编辑:中国作家2019-07-14 10:04:35 关键字:船老大,女人,号子,男孩,人类,文明史,那只,日照,伙计,渔船

原标题: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百年前的一个凌晨。鲁东南的一个渔村。

一弯下弦月从东方升起,给正在涨潮的大海洒下点点银光。

村边海滩上,停着一艘艘渔船,船上船下人影幢幢,有许多个光点乍明乍暗。这是下海的人收拾好了渔具,在抽着烟等待潮水。

渔村静静地卧在沙滩的尽头。村里的鸡叫声此起彼伏:“勾勾喽——”“勾勾喽——”

鸡鸣间隙,忽有女人的哭叫声传来。下海的人们竖起耳朵听,边听边问:“这是咋啦?”

有人听明白了:“是谁家要生小孩。”

他们听着一声声鸡叫,听着女人一声声哭喊。他们想象公鸡打鸣时昂首雄起的样子,也想象大肚子女人临产时的种种折腾。

又一声鸡叫响起来,“勾勾喽——”就在那只公鸡底气十足,将后面的“喽”声拖得长而又长时,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传来:“哇——”

有人高兴地道:“小孩来了。”

有人哈哈一笑:“如果是带把儿的,准是个好样的船老大!”

这时,潮水涨到船边,船老大吆喝伙计们上船。大家把烟袋杆儿在手掌上磕磕,磕出一簇簇火星子随风飘散。

渔船漂浮在水上,小伙计喊起“撑篙号子”,将船撑离原处。接着,其他几位伙计唱响了“张篷号子”,一边唱一边奋力扯动篷绳。等到篷在桅杆上张成大鸟翅膀的样子,船便借助风力,以更快的速度向海里驶去。

第二天,一些船满载而归。接海的女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帮忙卸鱼,一边绘形绘色地说着新鲜事儿:昨天谁家生了个男孩,是在鸡叫声里落地的。

船老大点点头:“嗯,是干我这一行的。”

若干年之后,那个男孩果然成了一名优秀的船老大,带船闯海,出生入死。

各位读者请海涵。上面这段描述,来自我的想象。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虽是想象,却有依据。我20年前在海边采访,一位渔民亲口告诉我,如果渔家有男孩出生,生在鸡叫声里,他长大之后就会是个船老大。那只大公鸡叫出“勾勾”之后,将脖子压低、前伸,终于唱完那一声“喽”,再把脖子扬起、把头抬起时,这时如果有男孩出生,他就是船老大里拔尖的。

对这个说法,我曾向另外一些渔民求证,有人首肯,有人否认。否认的人说:没那回事。管他是什么时候生的,只要有本事,就能当上船老大。还有人反问我:现在有闹钟、手机了,不用鸡打鸣了,难道女人就生不出船老大了?

我想,沿海一带之所以有那个说法,无非是想说明船老大的来历不凡。

船老大,是渔民中的佼佼者。他负责一条船,是全船人员的灵魂,是向大海开战的将官。这个角色,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采集,渔猎,是史前人类的主要谋生方式。

采集,有的在陆上,有的在水边。古人习惯于逐水而居,在采撷植物果实的同时,也捡拾水边贝类,破壳食肉。由于捡拾的地点较为固定,丢弃的贝壳相对集中,渐渐积成大堆、积成长堤。这种贝壳堤、贝壳堆,至今保存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一的日照东海峪,就有典型的一处,它厚达二三十厘米,与大量陶片混杂在一起。捡一片贝壳瞧瞧,仿佛还能嗅到一丝远古的海鲜味儿。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的老祖宗不满足于捡食贝类,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鱼虾。于是,用手捉,用木棍打,用骨质或角质鱼镖去刺,用荆棘做成渔钩去钓。进而,还用麻绳或丝线结成网子,放入水中捕捞。我在许多博物馆见到史前人类制造的石网坠、陶网坠,想象那些涉水操网者的劳作,似乎能感应到他们觅食的急切和收获的喜悦。

人类学会制造木筏和船只之后,更是借助于这些工具,驰骋于江河湖海,享用更多的新鲜水产。此时,发明了文字的汉人祖先就专门创造了一个“渔”字,从水从鱼,将一种职业正式确认在中华文明史上。

我1991年到日照工作,次年曾在一家海水养殖场挂职半年,后来又在石臼、岚山一带采访过许多渔民。身为农家子弟,我对海边的一切感觉新鲜。我发现,农业文明和渔业文明,真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系统,一类人从土里刨食吃,一类人从水里讨生活。我在土地里滚大,深知“打庄户”的不易,到了海边,方知渔民更苦更难。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 “拉笮”捕鱼

我参加过一次“拉笮”。那是较原始的一种捕鱼方式。我们抬着12个人才能抬起的一张大网,到海边放到一只小船上,留一根网绳在岸。3个渔民开船,到海里撒网,兜一个大大的圈子,回到几百米之外的另一处岸边,将另一根网绳抛上来。我们几十个人便分成两队,在两边往岸上拉网。大网沉得很,须弯腰弓背用上全身力气,每迈一步,都会蹬出一个深深的沙窝。老渔民带领我们喊起了号子:“嗨呀!嗨呀!鱼儿来!鱼儿来!”喊着号子,踩着同一的步调,我们将网慢慢拉出大海。我听他们说,在过去,拉笮的人是光着屁股的,图的是干活利索、节省衣裳。一听这“拉笮号”,女人自会躲避。我想象那些光着屁股步步负重的前辈渔人,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

拉笮,其实是在岸边捕鱼。过去有些渔民置不起大船,就用这种办法。还有的人,连小舢板都没有,只好拉“鸡毛翎网”:这种网并不是网,是一根长绳,上面隔一拃远便拴上两根鸡(或鸭、鹅、雁)的长翎。两个人扯起这根美丽的绳子在浅水里飞跑,一边跑一边“嗷嗷”大叫,将那些遭受惊叫的小鱼,赶向同伙早已在海沟里张起的网子。

更多的渔人是乘船出海,或垂钓,或下网。他们长年经受日晒风吹,人人肤色黝黑。他们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个个肌肉丰满。他们在风声涛声中说话,都练出了一副大嗓门,一发音就是高分贝。他们要在颠簸着的船上站稳,恨不得像树木一样扎出根来,久而久之,10个脚趾会大大张开,难以并拢。每当出海归来,一踏上坚实稳定的陆地,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晕岸”现象:脚步踉踉跄跄,身体晃晃悠悠,要过一会儿才能适应。

在刚刚上岸的渔民里面,你会发现有这样的人:他脚步不稳,但目光沉稳。他身体晃晃悠悠,但神态笃定安详。他有一种气场,会慑服周围的人,谁见了谁会恭恭敬敬叫一声“老大”。他有一种气概,让那些“旱鸭子”以及接海的女人纷纷投去崇拜的目光。其中一些,是“公鸡中的战斗机”,上岸后大声说笑,大声放屁,大碗喝酒,大口吃鱼,将海滩与码头变成了他展现豪迈人生的舞台。

这样的人,就是船老大。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20多年前,我随一位船老大出过海。他那天要带人按惯例去起网,我问他可不可以跟着看看,他慷慨答应。

以前日照渔民捕鱼,主要的方式是下坛子网。他们根据经验,到海里选一个海流经过的地方,打上四根木桩,叫作“打户”。谷雨过后,渔民便在“户”上拴一张大网,大网上拴上两个坛子,让它口朝下以浮起渔网。每当大海涨潮,网口迎流张开,途经此处的水族纷纷入内,小的从网眼里逃走,大的则在网里困住,被按时赶来的渔民起网收走。日照渔民在近海忙活一个春汛,还会跟着鱼群虾群“下北海”,到辽东半岛与渤海湾打户张网。当地一些渔民学习了这种捕鱼方式,称日照船老大为老师。有意思的是,每年去北海,都有姑娘跟着日照“老师”过来,嫁给他们,成就一桩桩姻缘佳话。还有的“老师”认为“北海”鱼多人少,就在那边落户,不再回来,渐渐繁衍成村庄,让独特的日照乡音代代传承。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 山东省日照市的渔民运回了开海后“第一网”鱼货

那天我们出海,是在一个晴朗的春晨。4个人乘一艘40马力的渔船,从岚山渔港出发,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疾驶。海风带着腥气从我耳边掠过,报告着鱼汛的到来。“海猫子”(海鸥)边叫边追逐船只,看甲板上有没有鱼虾可抢。那位姓张的船老大掌着舵,不时回望岸上的标志物以校正航向。

我们跑了半个多小时,后面的海岸早已不见,只露出几座山头,前面却出现了一个让人惊异的景象:似乎有许多人在那里泅渡,一个个脑袋载沉载浮。我知道,“大网行(háng)”到了。近前看看,果然是一个个底朝天的坛子,还有一根根露出水面的木桩。有好几条船已停在那里,船上的人都在忙活。

老张让船靠近他的网地,将机器停掉,指挥两位船工起网。他熟练地使橹,让船靠近网囊,一位船工提一根长篙,迅速钩起网绠,另一人伸手抓住。他们二人一起提上网囊,拽开底部的活结,将鱼货倒进甲板上早已摆好的塑料筐。有一些鱼没有倒进筐里,在甲板上活蹦乱跳,招致船老大的一顿臭骂。两个伙计一声也不敢吭,将网囊重新扎好,扔进海里,又蹲下身去收拾鱼货。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 跟着渔民一起出海打鱼

这时候,我晕船了。渔船开着机器行进,基本平稳,一旦停下,浮沉幅度很大,我就觉得恶心欲吐。好在,起网作业很快结束,老张又发动机器返航了。

回到渔港,他老婆与几个帮忙的渔家妇女分拣鱼货,老张则坐到一边抽烟休息。我与他交谈起来,请教一些问题。我问他,去大网行,白天能看到岸上的标志物,夜间靠什么指路?他说,靠星星。我问,如果是阴天呢?他说,凭感觉。

好一个“凭感觉”!这正是船老大的过人之处。黑漆漆的夜,黑漆漆的海,他们竟然凭着感觉去十几里、几十里之外的海里找到自家网地,就像老农民到自己的地里干活一样,轻车熟路,来回自如。这个本事,让我由衷赞叹。

我听说,过去开“黄花船”的船老大更是厉害。

那时,位于盐城至长江口东部海域的“吕泗洋”是著名渔场,每年一次的黄花鱼汛,引得日照渔民纷纷前去捕捞。因为要去几百里甚至千里之外,都用载重10多万斤的大船。那种船被称作“黄花船”,一般人家造不起,只有那些有实力的渔行才行。在日照的涛雒、栈子、石臼等海口,过去每到阳春三月,便有一条条四桅或五桅大船在鞭炮声中起航,升起篷帆,向南方而去。那些五桅船巨大而威武,桅杆上都贴了红纸,分别写着:“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前部先锋”“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太平”“五将军马到成功”。他们到了吕泗洋,加入千船围捕之阵,将一网一网的黄花鱼倒入船舱,撒上盐,直到黄花汛结束才回来。黄花船共5个舱,如果有4个舱装满,就是重载,回港时要插“重旗”,将一面红旗插上大桅杆。这样,一来是向岸上人报告丰收喜讯,二来让家人早做准备,多雇人接海。万顷碧波之中,飘着红艳艳的“重旗”,是那时候海边人心目中最美的风景,会引发一阵阵热烈欢呼。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黄花船”只干一个春季,夏天检修,秋冬季节则搞运输,来往于青岛与长江口之间。每年的第一趟运输,是从贩运莱阳梨开始的。在青岛沙子口港装上一船,“装上梨,不问天”,天好天孬都得走,因为梨容易坏,不能耽搁。到了苏南,奔向各个码头,火速出手。有时为了找到好的买家,还要雇人拉纤,进入内河。卖完这一茬梨,再把山东的花生油、生猪、白菜之类向南运。从南方回来,则装崇明布、桐油、猪血、红麻等货。猪血,是北方渔民用来“血网”的,新结的渔网要放在猪血里煮,以增加其结实度和对鱼虾的吸引力。

在下“南洋”的航程中,船老大起着绝对的核心作用,十几个人,唯其马首是瞻。船上的伙计们,在家哪怕是船老大的长辈,是他的亲爹,上了船也要乖乖地服从其指挥。因为,“老大多了船会翻”,如果不是由船老大专权独断,会出各种麻烦甚至重大事故。

船老大,不管是开自家船还是雇给别人,都是因为他有本事,航海捕捞经验丰富,被大家公认。据说,船老大看看风向,看看云状,便知未来几个小时天气如何。他听听船头水声,便知航速多少,到达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他看看海水颜色,尝尝海泥味道,便知已经到了哪个海域。他爬到桅杆上望望,或用空心竹竿插到水里听一听,便知有没有鱼群,是什么鱼种,鱼苗是厚是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船老大,七老八十也是宝。据说,过去有一位船老大,年纪大了,眼睛瞎了,还是被人抬到船上发号施令。有一回海雾很大,船老大睡了一觉,起来闻闻海风,说船跑偏了,快到日本了,伙计们急忙调帆转向。跑了一段问船老大,现在到了哪里,老大让他们捞出一点海泥,他尝了尝说,到长江口了。过一会儿,大雾消退,崇明岛果然遥遥在望。

我20年前,就欣赏过日照渔民唱的“满江红”。这种民间小调,旋律婉转、古朴典雅,有“细曲”“雅歌”之称。过去,渔民从海上满载而归,便与亲朋好友饮酒欢聚。酒至半酣,手舞足蹈,忘情欢歌,碗、碟、盅、筷都成为敲打节拍的助兴乐器。1957年春天,日照县民间艺人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唱的就是“满江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他们录了音,播放过多次。

我是学过音乐的,一听便知“满江红”不是本地出产,是“舶来品”。因为,它像糯米团一样甜甜软软,吴侬味儿十足。有一曲《梧桐叶落金风送》,唱词如下:

梧桐叶落金风送,

丹桂飘香海棠红。

是谁家半夜三更把个瑞琴弄,

操琴的人全不顾人心酸痛。

才郎出后奴的个房中儿空,

思念那郎君心情倒有个千斤重,

待要奴的愁眉展哎,

除非是奴的个冤家速还家哎早回程!

其实,这只是记录了唱词主干,词语之间还有一些“哎”,一些“呀”,极尽缠绵,与鲁南小调的爽直、纯朴迥然不同。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我了解到过去渔民“下南洋”的经历,便猜出了“满江红”的来历:那是日照船老大从温柔之乡带回来的。他们卸货装货时客居码头,免不了去青楼歌馆寻乐子。那些花枝招展的小姐,那些“手拿碟儿唱起来”的小曲,让他们心旌摇动,就跟着学,跟着唱。回到船上,回到家中,还是念念不忘,哼唱不已,有空就找关系亲密的伙计们唱起来。他们记不清那些曲名,但记得歌楼外江面上那些摇曳多姿红彤彤的灯影儿,于是统称这些小曲为“满江红”。

“满江红”,已被山东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满江红”,承载了日照船老大的一份浪漫记忆,耐人寻味。

船老大威风八面,偶尔还能来点儿小浪漫,但这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而且只是这个群体当中一小部分拔尖者才能享受的荣耀与待遇。绝大多数船老大,即使胆识过人,本领超群,却依然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他们终日面对动荡不安的大海,奔赴吉凶难料的前程,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民的习惯。但渔民不一样,过去要看潮水行事,尤其是下坛网的,每天都要根据潮涨潮落安排作息。他们要在潮水涨起时出海,在平潮时到达网地作业,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很难睡一个安稳觉。尽管家中老人或妻子会“值更”,晴天到院里看三星走到了哪里,阴天在屋里点上香看烧掉了几根,时辰到了就把下海的人叫醒,但下海的人还是睡不踏实。尤其是船老大,要惦记这惦记那,唯恐盘算不周,出现差池。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那时候下海,人人是两套衣着:一是夹袄斗裤。由渔民的母亲或妻子加工而成,用布块一层一层叠起,细针密线,纳成铜钱一般厚,有五六斤重。这其实是渔民的铠甲,穿上它,一般的风浪打不透。这一套,渔民是光着身子穿的,而且不要扣子,只将夹袄束进斗裤,用一根棕绳扎住打个活结。一旦落水,将绳扣一拉,衣裤立马被浪卷走,对逃生有利。二是油衣油裤。用白布做一套衣裤、帽子,用桐油煮透,并且反复刷上几遍,下雨天穿在身上。然而,真的来了狂风暴雨,油衣还是难以抵挡,大雨点子能把他们的脸打出包来,更别说雹子那种冰疙瘩了。他们哀叹:庄户人家,来了雨把草筐都收拾到屋里去,可是俺们无处躲无处藏,连个草筐也不如!

过去,渔民常常忍饥受饿。因为渔行长年供应渔民粮食和食油,他们要用鱼货抵顶。再好的船老大,也不能保证网网有鱼,甚至还有“十网九空”的说法。收获少了,渔行的欠账还不上,经常是辛苦一年,拉下一腚饥荒,连锅都揭不开。再者,渔民终究还是人类,属于杂食动物,光吃鱼不吃粮也受不了。我听一位日照当地的朋友讲,他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全家吃了一大筐梭子蟹,他到了东南晌饿得直哭。为什么?因为梭子蟹春天鲜美,满壳是黄,可是下籽之后,到夏天它瘦得只剩下壳,被称作“骷髅蟹”。别的鱼虾也是这样,当令时很肥,过一段时间就没有肉,让人吃起来像“嚼麦秸筒子”。于是,怎样弄来粮食,将家人的肚子填饱,便成了许多渔民很头疼的事情。麦收之后,他们更想弄来麦子,磨成白面,让全家人尝尝这种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常见的做法是,五月十三左右的鱼汛过后,渔民们收了鱼货,便与住在山岭、平原的亲戚走动起来,和他们以物易物。亲戚们也明白,就将新麦子送给他们一些。但是,有的亲戚并不情愿,就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

过了五月十三汛,

狗日的就把亲来认。

提着两串臭螃蟹,

捎着两根狗鱼棍(狗鱼,是一种体型较长的鱼)。

进门就把姨来叫,

眼瞅着门后的大麦囤。

是饥是饱还是小事,是生是死才是大事。渔民们常说:“脚踏三块板,性命交给天。”这里说的天,首先是天气。过去没有气象部门发布天气预报,后来有了,也不是百分百的准确,因为海上天气实在难以捉摸。优秀的船老大,能凭借经验看天,但老天爷的脸却是说变就变,给出海者带来种种风险。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风险。这个词儿造得十分贴切。有了风,便有险,过去海上死人,多由风灾造成。有的时候,明明是风平浪静,海不扬波,却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有经验的船老大,会赶紧降下篷帆,把稳船舵,化险为夷。如果连收篷都来不及,船老大只好忍痛发令,让手下人用早已备好的“太平斧”迅速将桅杆砍断,以保船保命。

即使拼上全力对付,还是有一些船被风吹翻,被浪打翻,满船的人掉入海中。“一寸三分阴阳板,隔壁就是阎王村”,这是一代代渔民的切身体会。在恶劣天气,一旦坠海,除了有些人水性超强,体力特棒,或者运气好,遇上了能够搭救他们的船只,多数人都是丢了性命,连尸首都不能让家人见到。1952年12月18日,日照金家沟渔民在海上遭遇狂风,有4个人失踪,另有4个人的尸体被找了回来。因为尸体冻僵无法伸展,入殓时只好让他们跪在或蹲在棺材里,寿衣披在身上,棺材盖不上。在一些渔村,过去都有一座座衣冠冢,让人望之凄然。所以,渔民为了避免家中男人死绝,就有了这样的规矩:“父子不同船、兄弟不同船。”

后来,船上有了收音机,有了电台,甚至有了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天气预报变得及时而准确,但风险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在日照渔民的记忆里,1995年11月7日那次海难最为惨烈。

我是在海难过去一个月之后,听我的朋友张宗团讲述的。“黑风吹海海夜立,倏忽平地生波涛。”时任岚山圣岚路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的他,用清末诗人黄遵宪的两句诗来描述那天早晨的海上情景。他说,天气预报讲,那天早晨有5至6级北风,阵风7级。这样的风,渔民能够对付,就在那天凌晨四点左右纷纷出海。不料到了四点半,海上突然刮起九至10级大风。有一艘185马力的钢壳船,炊事员做好了一锅饭,正要招呼伙计们吃,一个大浪突然打来,连锅带饭全部飞走。他探头看看外边,一边是浪山,另一边竟是空的。在另一艘钢壳船上,有个船员本来站在船头,被浪一下子打到船尾,导致髋骨骨折。有的船老大,这时早已调转航向,让船头斜对着风来的方向,将机器开足马力。有的船没来得及这么做,在转向的时候侧面迎风,就被吹翻。有的船依旧顺风顺水跑,结果让浪掀起屁股,螺旋桨露在水外导致空车,再来第二浪时就完了。

狂风吹翻了大海,也吹翻了一个个渔村。那天,岚山的渔港和海边站满了人,大伙都在急切地等待着出海者归来。渔民家属更是泪流满面,面对涌动着狂涛巨浪的大海一声声呼唤亲人。

日照青年作家雷娟,那年15岁,是众多等待者当中的一位。她父亲是船老大,姑父在船上帮工,二人出海后没有任何消息。两家人苦苦等了三天,才接到父亲从江苏打回的报平安电话。原来,他们的船一直被大风吹着跑,抛了锚也不管用。老雷开机器掌舵,让妹夫清理船舱里的积水。妹夫吓坏了,加上那些水随泼随进,最后整个人彻底崩溃,瘫倒在船舱里等死。老雷这时腾出一只手,狠狠地扇他耳光,厉声骂他,让他想想家里的老婆孩子。妹夫被扇醒骂醒,这才振作起来与风浪搏斗。后来,他们的船漂到一座海岛旁边,锚挂在了养殖扇贝的网绠上,这才捡回两条命。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平安消息一一传来,噩耗也一一传来,死者家属哭声震天。到第四天,尚有8条船70多人失联,岚山区政府组织了7艘钢壳船,又请求部队派一艘军舰支援,一起出海搜救,最终在江苏射阳县海域找到了他们。看到家乡来人,船上的人放声大哭。他们说,他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有人已经把自己的脚腕拴在船上,好留住尸体。

那次大风灾,光是岚山渔民就有7人罹难,6人失踪。失踪人数本来更多,有的人家里已经给他埋起衣冠冢办完丧事,没想到他又回来了。

张宗团沉痛地讲,一次伤人这么多,岚山从1949年之后从没有过。他陪政府领导去慰问死者家属,到哪一户都是白花花一片穿孝的人,看到那个情景,谁也无法控制眼泪。离开其中一户时,家属孩子向他们号哭着下跪,司机因为泪水模糊视线,一时无法开车。

媒体报道,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死者和失踪者,绝大部分是青岛、日照和微山湖的渔民。《日照年鉴》记载,那天日照市共损坏渔船124艘,砸碎5艘,死亡9人,失踪6人。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晃晃悠悠船老大(上篇)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日照市作协主席,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0万字,大量作品被转载并获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以及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

与顽石秘语|迷醉的石头(3)

www.zgzjzzs.com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6月中国厂商出海收入30强榜单公布:腾讯排名下滑 掌趣科技、易幻网络跌出榜单

6月中国厂商出海收入30强榜单公布:腾讯排名下滑 掌趣科技、易幻网络跌出榜单

中国网科技7月30日讯(记者 李婷)市场研究机构App Annie近日发布2020年6月中国厂商出海收入30强榜单,FunPlus(趣加)取代[详情]

凯迪拉克怎么了?

凯迪拉克怎么了?

题图:GM authority随着 2020 年新冠疫情逐步趋稳,很多事已经没法再让疫情背锅了。先是跌入谷底,再是触底回升,上半年国内汽[详情]

运载火箭可用固体燃料 美再为韩国研制弹道导弹“松绑”

运载火箭可用固体燃料 美再为韩国研制弹道导弹“松绑”

据韩联社首尔7月28日报道,韩国7月28日宣布,根据与美国达成的新导弹指南,该国已能研发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他在新闻发布[详情]

意大利餐厅服务员确诊 追踪发现某些顾客留假信息

意大利餐厅服务员确诊 追踪发现某些顾客留假信息

欧联网7月30日电,据欧联通讯社报道,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卫生部门28日通报,当日该地区新增确诊病例29例,那不勒斯省维科·埃[详情]

元晟溱:柯洁很有才能 他与李世石风格相似却不同

元晟溱:柯洁很有才能 他与李世石风格相似却不同

韩国棋手元晟溱九段  据韩国乌鹭网报道,韩国棋手元晟溱在1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世界超一流棋手的水平。在20岁中期[详情]

contact us

Copyright     2018-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