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学时代,"两院院士"几个字是多少莘莘学子心中的梦吗?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殿堂,两院院士犹如科研圈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旦当选院士,不仅可以享受种种荣誉和待遇,这个称号一般还能用到退休,甚至终身。近年来,有关个别院士学术不端、道德失范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两院院士制度终于改革在即!谁将无惧改革大浪考验,坐稳院士这个"宝座"?让我们一起来八卦一下。
痛点一:学术造假,当选院士
说起院士学术造假事件,不得不提2017年轰动一时的"107篇论文造假"丑闻。当事人刘某,就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经过调查,其团队至少在SCI收录期刊发表107篇造假论文。刘某本人也参与其中,最后因学术不端被清除出院士队伍。
这起事件揭开了一些院士"花式造假"的面纱。什么同行评议、匿名评审,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那里,全成了花架子。为了追求论文数量,不惜以身试法,用假论文糊弄学术界。院士的身份,更成了他们的护身符。这样道貌岸然的院士,如何服众?
痛点二:贪污受贿,身败名裂
"提起贪污受贿的院士,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施某。施某是中科院院士,曾任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利用手中权力,在实验室经费使用、干部任用等方面大肆收受贿赂,索贿金额高达700多万元。2014年,他被"双开",后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
一个堂堂中科院院士,不思进取搞科研,整天琢磨着怎么捞钱。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大吃大喝、公款旅游,把国家实验室当成自己的"提款机","神通广大"到连下属都不放过。说好的科研报国情怀呢?科学家精神又到哪里去了?这帮戴着院士光环的"蛀虫",怎能不让人失望透顶!
痛点三:年龄大了,也得让贤
再权威、再厉害的科学家,总有渐渐老去的一天。我国一些高龄院士,动辄都奔着80、90岁去了。虽然年纪大了,可在选举新院士时,他们却异常积极,一点不把自己当"老爷子"。
这些德高望重的大佬,一呆就是一天,一投就是一票。在他们面前,中青年学者再优秀,也难以"话语权"。科研资源、人才梯队,说到底还得看这帮老院士的"家天下"。80多岁的老人不去含饴弄孙,非要霸占选举主战场,这不是老而不死,是贵而不能去呀!
痛点四:院士待遇,改革之痛
说起院士的种种待遇,那可真是花样百出,让人眼馋:政府特殊津贴、科研项目优先支持、参加重大活动、专座专车、秘书服务......这一条条,听起来真让人肃然起敬。
可是,在制度改革面前,一切待遇都要让路。取消"免费午餐",凭实力吃饭,院士们想必也有点小情绪。但这刀子终归是割在自己身上。作为国之栋梁的院士,不应享受特权,而应发挥榜样作用。少谈点待遇,多干点实事,做学术、搞科研,这才应该是院士的追求。
所以说,院士制度这场改革,大刀阔斧、正本清源,真可谓"壮士断腕"!当"铁饭碗"也开始生锈时,不如改头换面,重新出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真正的院士,靠的是实力和操守,而不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那些浮躁取巧、急功近利的人,终将被改革大潮淘汰。所以小编想问:如果让你选,你觉得未来的院士,最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