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记者 黄雨晗
在我国,Rh阴性血者仅占全部人口千分之三左右,因此,Rh阴性血又被称作“熊猫血”。在廊坊,这样一群身上流淌着同样特殊血液的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廊坊稀有血型联盟”。这个联盟如同一个流动的血库,随时准备驰援献血,来帮助处于危难关头的稀有血型患者渡过难关。他们既是都市里的“熊猫人”,也是侠肝义胆的“熊猫侠”。
接力: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内,小麦正在接受治疗。(黄雨晗/摄)
7月11日下午,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左莹皓走进廊坊市中心血站机采大厅,她要为一个有着稀有血型的9岁小女孩小麦捐献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待登记、体检筛选、消毒等一系列流程完成后,一根静脉针头插入到了左莹皓的皮肤中。不一会儿,鲜红的血液顺着管道流入分离机,血小板被机器分离出来流入血袋内,其余血液成分又顺着管道回输到她的体内。
据了解,这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将在第二天被运往55公里外的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输送到小麦的身体中。
小麦来自新疆,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经在当地接受了两年的化疗。5月14日,小麦的病情复发,情况不容乐观,家人带她来到河北廊坊市就医。
因小麦的血型是Rh阴性O型血,属于稀有血型,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输血,几乎每隔四五天就要输入两个单位的血小板。于是,医院向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寻求了帮助。在小麦住院近两个月时间里,已经有13位志愿者为她捐献了1200毫升血液和2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他们都来自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左莹皓只是其中之一。
随后,记者来到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小麦。小麦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小麦的病情已经逐渐稳定。面对采访,小麦妈妈流下了眼泪,说:“之前在乌鲁木齐时,很难找到和孩子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来到廊坊后,他们联盟的志愿者从来没有给小麦断过献血,只要我们有需求,他们就有志愿者献血,而且什么补偿都不要。”
抱团:寻找更多的“熊猫侠”
廊坊稀有血型联盟部分志愿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廊坊稀有血型联盟的成立,源于左莹皓亲身经历过的“输血危机”。当时左莹皓怀孕待产,因为她的血型是Rh阴性O型血,当地大部分医院对这种血液的储备很少,无法保障她能顺利生产,寻找到能够给左莹皓输血的志愿者迫在眉睫。后来,在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的帮助下,问题才得以解决。
亲身经历让左莹皓越来越多地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不易,也萌生了帮助他人的念头。“无论是孕妇生产、白血病救治,还是伤员抢救,如果没有血源,‘熊猫血’患者就是在跟死神斗争。因此,我们希望找到更多的稀有血型者,不仅危急时刻能及时求助,在别人有需求时,我们也能捐血救人。”左莹皓说。
2016年3月,在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的支持与协助下,廊坊稀有血型联盟注册成立,主要面向廊坊地区的稀有血型患者开展救助工作。
如今,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已经成立了8年,越来越多的稀有血型者加入其中。从最初的50名会员,增加到如今的1100多人;从最初的年统计献血24人次,年献血量8000毫升,到2023年年献血123人次,献血量48200毫升。联盟里的“熊猫侠”已累计无偿献血946人次,献血量达35.66万毫升,救助稀有血型患者千余人。
响应:流动血库时刻为生命续航
廊坊市中心血站内,左莹皓正在为小麦献血。(黄雨晗/摄)
联盟内的成员或许是司机,或许是警察,或许是农民,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工作,但当遇到稀有血型患者求助时,都会伸出援手,像是一个时刻准备为生命续航的流动血库。
“我姑姑产后腹腔出血,急需做手术,情况非常危险!”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副会长蒋小虎回忆,5月13日晚,他收到一条紧急求助信息,一名产妇急需8个单位(1600毫升)B型阴性红细胞,需要4名志愿者参加救助献血。经过各管理员一晚上紧张有序的召集与协调,5月14日12点,共有8位志愿者参与献血,最终5位志愿者献血成功,献血量达2000毫升,为患者成功医治争取了时间。
这样的紧急献血行动,经常会在群内上演。无论何时,只要收到求助信息,这群“熊猫侠”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响应。“我们有非常严谨的流程,每位求助者先要填写真实信息,我们会跟血站和医院进行核实,确认信息真实有效后,我们才会在群内发布求助信息,联系志愿者就近献血。”蒋小虎说。
蒋小虎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群聊,向记者展示了最近的一次救助:7月10日中午12:26接到患者求助信息,需要A型Rh阴性血4个单位;下午2:10管理员向医院核实完患者信息后,在群内召集志愿者;下午2:40志愿者到达采血点进行采血……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从“求助”到“救助”的全部流程。
廊坊稀有血型联盟的救助工作主要有稀有血型孕妇分娩备血、稀有血型患者手术备血、稀有血型白血病患者治疗用血以及其他稀有血型患者的用血等,主要面向廊坊地区。但当接到北京、天津等地患者的求助信息时,他们也会伸出援手,帮忙联络当地稀有血型联盟负责人,或召集本地志愿者前去献血。
虽然和患者素未谋面,但这些危急时刻撸袖献血的“熊猫侠”,一次又一次,用血液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传递:让爱心延续、壮大
蒋小虎的部分无偿献血证和荣誉证书。(黄雨晗/摄)
“2007年,在一次无偿献血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蒋小虎告诉记者,从那时开始,他便手机24小时开机,做好随时被“召唤”的准备,救人于危难之中。“能用自己的血液救助他人,心里有一种自豪感。每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总会在自己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多帮一把。”蒋小虎说。
16年来,蒋小虎先后献血27次,总量达到10600毫升,获得了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因全血在血库中的保存期约为30天,而血小板的保存期约为5天,为避免血液浪费,稀有血型者只有在患者需要时才能献血。“所以我们稀有血型者能获得这个金奖,可是很不容易的。”蒋小虎笑着说。
今年32岁的刘释中也拥有着“熊猫血”,他的姐姐曾在生产时向联盟寻求过帮助,如今自己也成了联盟的一分子。这些年里,他曾用血液救助过8名患者。当得知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Rh阴性血时,刘释中做出了一个决定: 等两个孩子长大后,让他们也加入到联盟的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
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到社区内开展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除了无偿献血,廊坊稀有血型联盟还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科普宣传。
廊坊稀有血型联盟党支部书记汪学辉表示,“熊猫血”之所以稀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熊猫血”。“人类的血型除了大家熟知的ABO血型系统,还有RH血型系统,分阳性和阴性,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还对稀有血型、无偿献血存在误解。”汪学辉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稀有血型无偿献血救助的相关知识,廊坊稀有血型联盟设立了廊坊市区、文安、大城、永(清)霸(州)等6支救助、科普分队,每天都有科普志愿者在群里发布稀有血型知识,为会员们答疑解惑。他们还在市内免费为市民进行血液检测和筛查,开展稀有血型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和知识讲座,让更多“熊猫”发现自己,做到早检测、早知道、早预防。
“因为稀有,所以我们抱团取暖。因为要让更多的稀有血型患者免于无助和恐惧,所以我们踏上了‘熊猫侠’的道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稀有血型,并加入稀有血型联盟,将这份爱心延续、壮大下去。”汪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