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焰 教授
撰写丨姚焰 胡志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 ● ●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其诊断相对简单,绝大多数仅需描记到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即可明确诊断。传统的心电监测仪器监测时间较短,对于偶发和短时心律失常以及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捕捉较为困难。植入式心电监测装置虽可长期连续监测,但价格昂贵,且植入和取出该装置时均需行有创操作,患者接受程度低,临床难以广泛应用。因此,可长期监测患者心律的敏感、可靠的体外可穿戴设备,具有较高的临床需求。治疗方面,如何在个体化开展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治疗效果,也是目前学界较为棘手的问题。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和发展为长期监测患者心律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中一种是通过长期佩戴智能手表或手环。这类设备使用内置的传感器测量腕部血流活动生成心率图,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间接识别不规则心律,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提示。此类产品中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代表产品为苹果智能手表。使用苹果手表监测心律的Apple Heart研究提示我们,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展人群普查,筛选出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并进行针对性检查,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华为公司亦在国内开展了类似规模的研究,获得了相似的数据。此类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将对于医疗系统提高诊断效率、节省医疗资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多通过测量腕部血流活动间接判断心律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贴附式心电监测系统虽然长期佩戴相对不便,但其获得的直接心电信息具有精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欧美和我国均有部分产品获得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临床诊断性使用。根据笔者在临床中使用国产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偶发短时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监测结果看,结果较好,证实了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智能硬件设备在患者服药管理上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以房颤为例,抗凝是该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其疗效与患者依从性直接相关。既往研究表明,我国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不佳。如何对房颤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以及服药督导,提高患者对于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是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具有自动提醒功能的智能药盒,通过定点提醒、漏服报警等措施督导患者服药,已被证实可显著提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通过智能软件对心律失常患者开展综合管理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前市面已有智能软件可根据患者患病情况个体化推送相关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理解。除了改善治疗依从性之外,患者亦可通过客户端提问或反馈治疗情况并得到专业医师的帮助。医患之间通过智能软件完成良性闭环互动,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新一代医疗模式雏形初显。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协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优化医疗资源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患者诊疗体验,提高治疗满意度和生命质量。基于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大背景,在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临床诊疗并提供个体化的服务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人工智能技术让医疗产业链得以进一步优化,让医疗行业走向更高效率与更高层次,是一项可以造福全人类的技术。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临床工作流程,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13期】
华伟:人工智能与心律失常检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