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时期的张萍(中)
叶珠峰/撰文
“我记得第一次跟国家队来香港打球是二零零几年吧。这么多年了,香港每年都能做成一个中国女排的大聚会,氛围特别好。”坐在场边,看着场上的小妹妹们和荷兰队拼杀,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黄金一代副攻手张萍这样感慨。“因为在香港上学,在深圳工作,退役后每年我都在香港,看看国家队的比赛,这份情谊这辈子都忘不了。”
现在,张萍供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退役后她从天津来到香港求学,成为了一个“港漂”,在香港中文大学体育运动科学系长期攻读体育休闲产业管理专业,并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这么多年我的广东话已经没问题了。识听、识讲!”
去香港读书其实很苦 还是排球给了我力量
2009年退役后,张萍也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纯粹是因为当运动员时期忙于训练、比赛,没有什么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所以去大学成为了首选。
“当时有几个选择,去美国,去香港,还有留在天津去天津体院什么的。之所以选择香港,是因为我想学英语,想在一个中英文的双语环境中去提高,而且香港在国内,方便时也可以回趟家。”张萍这样阐述自己当初来到香港的理由。
“我当时已经做好各种困难的准备,比如语言,比如生活,但来的第一堂课,就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打击。”张萍回忆:“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堂统计课上了3小时,那个教授纯英语授课,他上来就说,我们这堂课上完后会有个随堂测验,如果你仔细听了我讲的东西话,测验是一定没问题的。”
备战2004年奥运,张萍和队友一起参加军事训练
张萍认认真真地听了三个小时,结果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跟不上,啥也没听懂。结果一到测验的时候发现周围同学5分钟就交卷了,自己还吭哧吭哧地在读题。最后,周围人帮了张萍一把才交卷。
“你以为我开始光学习跟不上?我连打排球都很挫败。”张萍笑了。“刚入学那阵儿我确实不是特别顺心,周围同学就拉我进中文大学的校队,大家都恭维我说:哎呀你是奥运冠军,就是站在那里我们也能赢的。结果你猜怎么着,我们去和浸会大学打比赛,结果还输了。”
学习跟不上,最拿手的排球,连业余比赛都应付不了,张萍开始自我怀疑:“留在天津挺好的干嘛跑这里来受罪啊?后来不久,我隔壁不远的房间,就有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跳楼自杀的。我想我以后,难道也会被这样的压力压垮吗?”
但是,当张萍回想起跟随陈忠和指导训练时的艰辛,忽然又觉得,眼下这点儿困难好像也不算什么。“我们当时跟着陈导训练,那强度绝对是外界难以想象的。我印象中最苦的一天,是有一次为了备战世界杯,需要提早适应日本的比赛时间。全队取消中午午睡,陈导将训练时间切割成每练2小时歇1小时。比如从1点练到3点休息1小时,4点继续练到6点这样,结果陈导因为对当天的课质量不是很满意,我们就从1点一直练到了7点。下课的时候,助理教练跟我们说,他们在场边站着,都已经两眼眩晕了,可想而知我们长达6小时跳跃、扣球,倒地,疲劳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张萍和队友们
张萍个性好强,不会轻易认输。“不就是听不懂嘛,不就是不会嘛,那努力去听懂,搞懂,多练习就行了!一定能做到。”
张萍开始发扬“女排精神”,每天早起晚睡,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开始成为常态。节假日也不回家,泡在图书馆里啃书本,在香港这个购物天堂,逛街、参加聚会这类与学习无关的事,绝大多数都被张萍推掉了。
真的没有什么讨巧的方法。张萍先从最简单的重复,甚至“死记硬背”开始,然后逐渐转变成为学懂逻辑,掌握方法。也正是通过这种“笨办法”,张萍实现了沉淀和积累,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讲、考试,最终“啃”下了学士、硕士学位。
爸妈来电话问,张萍就故作坚强地说,学习一点儿都不难,自己全都能搞定。搞得爸妈还疑惑:“原来在香港上学这么简单啊。”
与刘德华郑秀文飙戏成终身难忘回忆
张萍在香港读书时,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经历,就是亲身去参与了香港电影《盲探》的拍摄。当时,张萍接到一位排球校队队友的电话,说要不要去演戏,一个剧组需要一名高个子女生。
虽然也很懵圈,但张萍还是答应了,此后张萍就接到了剧组电话。“那人在电话里跟我介绍了电影的基本情况,说需要找一个我这样身高1米85左右的女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问我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就安排时间来试镜。”当听到杜琪峰、刘德华、郑秀文这三个名字时,张萍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第一天来到剧组后,张萍还很胆小,不断点头哈腰地说:“对不起导演,我是第一次演戏,请见谅。”这时,刘德华出现了。多年前,华仔曾去红磡体育馆看过中国女排比赛,就笑着说:“我们见过,你是奥运冠军啊!”这一句话顿时让张萍放松不少。“刘德华还跟我开玩笑,趁我玩手机的时候走到我旁边摸我的头,说我比你高。”
刘德华和张萍合影
在张萍四天的拍摄中,只有三场戏,和一句台词“什么事?”张萍领悟力很高,短时间的拍戏也学到了很多门道。“我觉得香港电影人非常专业,敬业。杜琪峰是黑帮片教父,他和郑秀文都很严肃,一丝不苟。像刘德华也是非常辛苦的,不断切换场景,快速背台词,还要沟通细节,掌握导演的要求和要领。我就看到了刘德华在一个角落背台词的场景,那是速度真快,然后过一会儿他就亲自上阵出镜,不短时间的拍摄一次通过,导演没有喊CUT。”
张萍终于体会到,演员和运动员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外表光鲜亮丽的背后,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如今,张萍还能用很多电影行话还原当时的拍摄场景。“我第一个拍摄场景,是要作为犯罪嫌疑人(大脚鸭)‘跑路’,导演就给我拍了四组镜头,中长一组,近景一组,背后一组,还有高处的全景一组。拍近景的时候,杜琪峰前两次说我眼神太虚,喊了CUT。后来我就琢磨,应该就是自己总爱眨眼,到第三次我趁低头的时候猛眨两下眼,然后慢慢抬起头就再也不想眨眼了。”果然,这个镜头就通过了。
因热爱排球选择当老师 双手拼出美好未来
张萍在中文大学读书时,经常会在周末去教人打球。这是张萍为了主动让自己融入香港社会和文化的做法。“这个其实算不上打工,也就是挣一些零花钱。但是我通过教授小朋友、其它院校学生、排球爱好者、老人这项运动的技巧,第一次感受到了传承排球的乐趣,体验到了香港的文化生活。”
完成研究生学历后,张萍本可以回到天津,可以选择从事竞赛,管理工作,同事也都是运动员时期的同行,大家彼此间熟悉,生活可谓非常惬意。但是张萍出于内心的考量,出于对排球的热爱,还是接受了中文大学的邀请,前赴深圳校区任教。目前,张萍住在深圳龙岗的校区宿舍内,又变成了一个“深漂”。
如今的张萍
日常,就是像大学教师一样的教师生活,然后频繁往返于深港两地,参与一些与排球相关的活动。张萍说:“自己非常喜欢,享受体育讲师这份职业,我也真的很喜欢作为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那种感觉,而留在中文大学任教,一方面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另外也是对于学校的一种‘感恩与回馈’。”
当年,张萍入读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学校给予了很大支持。 “其实录取之前,中文大学有一万个理由拒绝我。比如我在读大学前,只上到初二就去了专业队,比如我来香港前英语基础这么薄弱,但是他们最后选择接受我,录取我,我真的很感谢。”张萍说。
可以说,奥运夺冠是张萍人生“上半场”达到的最高顶点,那时候张萍是女排团队的一员,大家共同拼搏,互相帮衬。而张萍在香港求学,就职的经历,在她人生中的地位,甚至已经不亚于作为排球国手,为国征战。因为,这是张萍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生的“下半场”拼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