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的崛起,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同时更是城市管理与运营的一门学问。
▲晚上10点多,东城区簋街胡大饭馆门口,几十位顾客排队等待就餐。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文 | 社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质的提升,城市夜间经济悄然崛起,“深夜食堂”开始在城市各个角落诞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但相关城市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据新京报调查,目前北京地区“深夜食堂”业态发展存在短板,一些商业区的餐厅闭店时间较早,还有一些商业区周边交通不便,消费者自驾遭遇“停车乱”,公共交通出行又遭遇“打车难”。
而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限制了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影响其最终对城市经济、文化的贡献。此外,诸如夜间安全问题、夜间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完备性、夜晚娱乐项目可选等,都是其发展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都需要城市运营者予以高度关注。因为,夜间经济的崛起,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同时更是城市管理与运营的一门学问。
夜间经济不仅关系城市的商业与经济发展问题,更涉及夜间经营企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样与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如交通部门、警察、消防、卫生健康等部门紧密相联。而城市夜间经济最终能否真正崛起,并持续为城市的夜间繁荣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将取决于城市运营者能否处理好各方的利益与责任关系、能否合力同心谋发展。
比如,上述部分餐厅闭店时间较早问题和夜间交通问题,既与“深夜食堂”的地理位置、区域客流量、商圈商店的构成有关,也与餐厅伴随着营业时间的延长带来的成本上升、员工夜间工作人身安全等问题有关,同时更是与城市本身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完备紧密联系。
为此,城市运营者需要充分评估各类因素、制定相关政策,并进行足够的测试,以明确其对城市夜间文化、社交活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视野。
同时,城市运营者也需要充分借助夜间消费有关企业的力量。比如,外卖、餐饮、交通服务等企业,掌握着城市微观经济活动情况,城市运营者可借助其相关数据,逐步建立包括交通、安全、卫生健康等公共项目在内的“夜间数据中心”。通过这些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既能助力城市建立起多元化的夜间经济,也能让城市运营者提供更好的城市夜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比如,首先建立起能够满足多数夜间消费者出行需要的夜间交通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在关键位置设立出租车站,与运营企业合作在特定区域“投放”车辆,延长特定公交路线的营运时间,改善夜间自行车骑行路线与安全性等,提供多种交通工具满足夜间消费者的需求。
多元化的城市居民决定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夜间经济的丰富性。“深夜食堂”只是城市夜间经济的一部分,在此之外,还需要发展更多更为丰富的夜间消费品类,而不仅限于餐饮,也不意味着仅有灯光秀等内容,影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书店等,都应该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在基于“深夜食堂”逐步构建、完善城市夜间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之后,夜间经济需要进一步与城市历史、文化等广泛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不夜城”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编辑:何睿 校对:付春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