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击波的发现与医学应用史
60年代初,西德道尼尔航空公司的科技人员发现当飞机高速穿过雨云时,可产生一种冲击波使飞机内部的器件受损,而飞机外壳却完好无损,这一现象引起物理学家的重视。1963年,该公司成立了冲击波研究室。1966年,该研究室的一位工程师偶然接触到正在工作的冲击波靶子,他的身体产生了如同电击一样的感觉,这位工程师立即意识到这是冲击波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效应。
爱森波格(慕尼黑大学外科研究所教授)与该研究室人员合作,在1972年证明了经水传播的冲击波能够粉碎离体的肾结石, 1980年,西德医学家将体外冲击波技术首次用于治疗肾结石病人,成为冲击波医学应用的里程碑。此后,体外碎石技术几乎取代了外科手术。鉴于冲击波在治疗结石方面的功能,骨科界便尝试利用冲击波技术治疗肌腱的钙化病变。1987年,冲击波技术首次用于骨科治疗。专家们还观察到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患部位可以获得持久的镇痛效果,因此冲击波技术又用于治疗软组织疾患,如慢性肌腱末端病患。90年代中期,德国每年有大约10~15万骨科患者接受冲击波治疗,这个数字远远超越了泌尿科应用冲击波体外碎石的使用率。
二、治疗机理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具有声学、光学和力学的某些性质,广义上的冲击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震动、雷电、爆炸和超音速航空器等均能产生冲击波,冲击波都具有压力瞬间增高和高速传导的特性,只是在能量、频率和产生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别。
治疗机理:
1、机械作用: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声学特性,在不同的声阻抗界面会产生拉力与压力,对材料产生机械破坏作用,有助于松解组织粘连和粉碎组织内钙盐沉积。
2、空化效应和触变生物效应:冲击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空化泡,这些空化泡在运动中生长,震荡,溃破,释放能量,改善组织微循环和代谢。
3、镇痛效应:可以掩盖痛觉神经对疼痛信号的传递并激活病患部位产生内源性止痛物质使疼痛阈值提高并止痛。
4、代谢激活: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膜内外离子交换过程,并加快代谢分解产物清除。
5、其他作用:成骨效应,促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等。
三、在物理治疗的应用
冲击波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具有与超声波治疗类似的物理特性,由于其机械作用、空化效应和触变生物效应明显,小剂量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是破坏作用,所以,必须严格临床应用范围,合理选择治疗参数,按物理特性和解剖结构正确操作确保疗效。通过合理使用可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但还需配合其他康复治疗,以消除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技术的优点: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或针刀疗法;无需麻醉;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治疗后无需特殊处理,且恢复较快;治疗费用远远低于手术费用。
适应症: 骨科和软组织疾病,包括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钙化性岗上肌腱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髋部及膝部慢性损伤性疾病,如弹响髋、跳跃膝(胫骨结节骨骺骨软骨炎)等,足跟痛及足底跖筋膜炎等;骨坏死性疾病(月骨坏死、距骨坏死、舟状骨坏死)等。
禁忌症:
1、全身因素:装有心脏起博器患者,出血性疾病、肿瘤患者,血栓形成患者,骨未成熟痛者,妊娠者。
2、局部因素:治疗部位各种感染及皮肤破溃、急性肌腱及筋膜炎症和关节积液;冲击波焦点勿用于脊髓组织、大血管及神经走行部位,冲击波勿用于骨感染者和骨缺损大于1cm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