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天,河南丹江口水库开闸泄洪。强大的水流从高处奔涌而下,将埋葬在河床下的一座墓葬冲了出来 。围观的百姓立即通知了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局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了专业的考古团队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鉴定,该墓葬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墓穴,墓主人是“楚国令尹王子午”。王子午又叫子庚,是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当时任楚国的令尹(令尹相当于宰相)。该墓在汉代已遭盗掘,但随着考古人员的不断挖掘,还是出土了6000多件宝贵文物。
其中有一件稀世文物叫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2002年,国家文物局定其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
云纹铜禁全身都由青铜打造,外形呈长方形。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漂浮的朵朵白云,文物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这件文物下为足。
谁能想到,如此精美复杂的铜禁,当初发现时只是一个“光板”铜案和根根铜梗呢?其中一边还塌陷了大半拉子,整个案子裂为七八块,像极了震后裂变的大地。让其复活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
当时,“云纹铜禁”是用两个麻袋装着运到修复室的,王长青打开麻袋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禁体残碎为十余大块,且面板严重变形,无数云纹剥落与缺失。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座兽不仅全部脱离禁体,且大部分残缺不全。一般的文物修复就是修修补补,文物大的框架还在,但眼前的这件“云纹铜禁”只能用残碎来形容。
面对一堆碎块,王长青与同是修复师的王琛开始认真仔细的对禁断面进行比对,对铜梗碴口与碴口进行对接,对附兽与座兽的位置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弄清了全部结构和铸造方法后,再采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方法进行修复,前后历时近3年,才将“云纹铜禁”修复完成。
修复后的云纹铜禁长103厘米,通高28.8厘米,宽46厘米,重90多公斤,是目前出土铜禁中体积最大、时间最早、制作最精美的一件,堪称“铜禁之王”!
云纹铜禁工艺精湛复杂,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
这精妙的构成,离不开一种惊艳世人的铸就工艺——失蜡法。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铸造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方法。具体步骤为: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据《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是楚康王在位时的令尹子庚丰富随葬品之一,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因此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铜铸造技法。因为用失蜡法的模具用一次就会消失,故失蜡法铸造的器具都是孤品。也正因为如此,用失蜡法铸造的云纹铜禁才如此宝贵!
*图文资料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同行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大家预展、转发、收藏!
每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