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侵入波兰开始,纳粹德国就撕掉了自己伪装的面具,开始大举地向西欧、北欧的国家进军。到1940年5月,英国远征军以及法国被击溃的军队一起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次月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占领了法国。
如此庞大的占领区,对于纳粹德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德国陆军力量强大的显示,还是负担?
很明显,西、北欧的诸多国家,从能源上来说相对比较匮乏,除了挪威的铁矿之外,占领这些国家,仅仅只能显示出纳粹德国的强大而已。
向全世界包括欧洲大陆上最强劲的对手英国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可是纳粹德国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占领国内有流亡政府以及抵抗组织,也有各种形式的反抗力量其中也包括游击队,因而纳粹德国需要在占领国内派军驻防无形之中,这增加了德国的军费开支。虽然驻防在沦陷区的部队普遍战斗力不强,不过想要控制如此大的疆域,对于德国来说,依旧是大笔的开支。
另外一方面,随着对英国空中打击计划的失败,希特勒以及德国军方的参谋部不得不被动地作出防御来。如此,也就牵扯到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大西洋壁垒。
这条从挪威海岸开始,越过波罗的海之后,一直延续到法国和西班牙国境线的超级防线,总长度超过了2700公里,主要是为了抵御英法等同盟国的联军,对占领区进行突袭的防御工事。
作为战争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希特勒在整个二战之中,犯下了最致命的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不该修建大西洋壁垒。而第二个错误,不该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贸然地进军苏联。
侵占了整个西欧乃止北欧的希特勒,只是沉浸在了德意志第三帝国辽阔的版图之中,却是没有想到在刚刚被他侵占的法国东部,存在着一条几乎可以用固若金汤的防线——马奇诺防线。事实证明,这个在防线内有铁路,驻防的军人可以在里面生活的地下城堡,虽然无论是设计还是武器配置都无可挑剔,最终却是一个无用功。
而德国面对敌人可能的侵扰,走上了其手下败将法国人的老路。
进军苏联,的确是希特勒以及德国军方高层的野心,不过也是在无法征服英国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因为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以及曾经强大过的海军。想要维持千万级军队,这一庞大到令人动容的战斗机器,德国首先要确保的,就是资源充足。
不过在进攻苏联之前,在占领区之中,只有罗马尼亚能够产出少量的石油来。觊觎苏联的资源,是德国选择对苏联动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算是德国不得不对苏联动手的理由。
眼看在欧洲大陆上,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军事的霸主,不过希特勒却是十分的清楚,他并非是唯一的霸主。东方的斯大林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更加紧密地将军权以及整个苏联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其个人手中。
两个强大的独裁者,即便是签订了所谓的互不侵犯条约,不过二人都明白他们之间不可能相安无事的。
加上小岛上的丘吉尔是铁了心要和希特勒死磕到底,除了想方设法地拉拢罗斯福加入到战局之外,更是放弃了其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的怨念,主动地和斯大林接触。
两强相争,必有一伤。虽然很快地与苏联进行结盟,不过丘吉尔却是希望苏联和德国人,能够打到只有那最后一战,最后一名德军士兵和最后一名苏军士兵都开枪杀死了敌人,整个战争戛然而止的程度。
不过希特勒显然是不在乎丘吉尔的想法的,至少在没有将苏联境内的煤炭、铁矿以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抢到手之前,他知道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繁荣昌盛,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美好幻象而已。
所以,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希特勒错在了对苏联的进攻,原因是他的目光仅仅只是放在了欧洲大陆上,同时期的伊朗,算得上是对纳粹比较友好的国家。
单纯石油资源方面,整个中东那个时候已经大规模地进行了开发。
当然,想要拉长战线、像十字军东征一般地杀到中东去,对纳粹德国来说并不明智。所以进攻苏联,又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而究其原因这个错误的根源,还是希特勒的野心太过庞大,步子迈的太开。
如果希特勒能够耐下心来,和西欧、北欧诸国来个温水煮青蛙,虽然战争的结局不会被改写,至少整个二战的激烈程度不会像是实际上的这般惨烈。
说到底,还是希特勒这个狂热的战争分子,将德国以及二战时的整个欧洲,带入到了地狱之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