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10日,“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敦煌研究院、俄罗斯特维尔国立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展开研讨。
本次会议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进行。项目首席专家张进教授认为,“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的、图像的、文学的、行为(活态)的、创意的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之中的文化。谓之“审美文化”,是特别针对那类在文化形态上介乎“道”与“器”、理论与实践、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居间类型和特殊分支,凸显其直抵心灵、摇荡性情、引领风尚和彰显“感性共同体”的审美属性特征,强调其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基础功能和枢纽作用。审美文化因而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要素。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宏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正在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将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多元系统性”“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到了理论前台。
会议围绕丝路审美文化的新材料、新发现以及物质审美文化、图像审美文化、文学审美文化、活态与时尚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的融通等议题展开,中外与会专家学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和不同研究领域出发深入讨论了丝路沿线文明互鉴和文化融通的历史轨迹,探索丝路文明传播、融通的生成机制,产出了丰硕的研讨成果。
此次“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着眼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以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索丝路审美文化中外融通的研究范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支持。
据悉,此次会议结束后,课题组部分成员赴敦煌和玉门进行丝路审美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于13日下午与玉门博物馆合作召开学术会议,进一步探讨项目研究中的相关学术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