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中旬从瑞典回到上海,一进小区就觉得有股异样的气氛扑面而来,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原来都是和垃圾有关:小区里出现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横幅、宣传牌等;原来放置在外面的公共垃圾桶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位置和原来不同,长相也明显有异的垃圾桶;
更奇葩的是,这些垃圾桶旁边往往还站着几个身配绿袖章的老阿姨……”
这几天,一边晕晕乎乎地倒时差,一边慢慢了解情况,才发现,原来,上海正在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垃圾分类”运动,而且这是全国“垃圾分类运动”的前奏,算是试点了。现在的上海朋友们,每天探讨的不再是房价和股票,甚至都不是最近非常火爆的“双宋离、范李断”,而是“干垃圾、湿垃圾怎么区分?”、“擦过鼻涕的餐巾纸算什么垃圾?”、“多大的肉骨头算大骨?”而且,每天都要面对“绿袖章老阿姨”们的灵魂拷问:“侬(你)是啥拉西(垃圾)?”
这一切,对于上海人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对于我来说,又是那么似曾相识,因为这就是我在瑞典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不过做得更加细致而已。就在回上海的当天,临去机场前的几个小时,我还专门去扔了一次垃圾,当然,都是经过分类的。
上海,又多了一个和国际接轨的项目。
最近各种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吐槽、段子、视频、图片、讨论已经铺天盖地了,所以今天我也不想再凑这个热闹,而是就这上海垃圾分类这个话题,向大家介绍一下瑞典的垃圾分类情况。要知道,瑞典是一个在垃圾回收利用方面相当牛叉的国家。有多牛叉?牛叉到在瑞典境内实现了高达99%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并且需要从邻国进口垃圾的程度。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垃圾分类”。
简单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在瑞典丢垃圾”
在瑞典,每天家里产生的垃圾,我需要做几种类别的区分:
1、 食物残渣。(需用专门的纸袋来装)
2、各种塑料。
3、纸质包装盒。
4、各类生活垃圾。
以上是经常乃至每天都会产生的,还有一些不是经常性产生的,如玻璃制品、印刷品、电池、灯泡、小型电器、金属制品、家养花草等,这些都需要区分放置,不可混淆。
居民每天先要在自己家里把垃圾按照上述的分类分好,然后扔到小区里的几个专门的垃圾房里。在垃圾房内,有不同的大型垃圾箱,旁边有文字和图片,用于说明不同的箱子里是扔什么垃圾的。在专门扔食物残渣的垃圾房内,则放置有食物残渣专用纸袋,免费提供,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拿取。
还有些小细节,比如在扔牛奶盒、酸奶盒时,首先要把里面剩余的牛奶酸奶倒掉,并把盒子内部用清水冲洗干净;玻璃瓶,要分有色和无色,扔在不同的垃圾箱里,瓶盖和瓶身也要分别放置,不能混在一起。
这些是一般的家庭垃圾,若是有大型垃圾如旧家具、大型家电等,则需要专门开车,扔到位于郊区的大型垃圾回收站去。旧衣服,也需要开车放置到专门的旧衣回收站。
以上只是瑞典普通家庭垃圾的分类处理,公司的垃圾回收则另有单独的规定。
在瑞典,很多饮料瓶是可以有价回收的。一般大的2克朗,小的1克朗,很多超市门口都有回收饮料瓶的机器,人们把瓶子扔进去,最后机器会给你一张票据,上面显示你可以得到多少钱。然后你进去这家超市买东西时,把票据给收银员看,就可以起到类似抵扣券一样的作用。
在瑞典如果去快餐店吃东西,如Burger King、MAX等(类似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你需要自己处理吃完后的东西:剩余的饮料和冰块要倒进专门的水槽、塑料杯盖和塑料吸管归塑料类、包装纸和餐巾纸算纸类、纸质杯子则装进专门的圆形开口的容器内,总之,也是要做个最简单的区分,不能端着个托盘,把剩余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进一个地方。
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 也是在瑞典的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做的,所以上海的垃圾分类,对我来说到没什么不适应,无非就是延续在瑞典的习惯而已,而且还相对比较粗略。
“零”垃圾,一代人的努力
瑞典人民成为像今天这样,习惯性地进行垃圾分类,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有资料显示,几乎是用了一代人的时间。瑞典政府为了让全国人民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采用了各种办法。比如在学校里教孩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从小培养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对于那些偷懒不愿意去分类的人,重新设计垃圾容器来提高乱扔垃圾的难度,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设计成小孔状的,把扔硬纸盒和纸板箱的容器口设计成信封状的;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即法律规定生产者应在其产品上详细说明产品被消费后的回收方式,消费者则有义务按照此说明对废弃产品进行分类,并送到指定的回收处,等等。
在完善的垃圾分类基础上,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技术,也是相当专业的。而瑞典在这一领域有非常强大的处理、回收、垃圾再利用的科技支撑,使得“变废为宝”不再是一句空话。在欧洲,包括瑞典,主要的垃圾的回收利用途径分为四种:生物处理,材料回收再利用,焚烧发电结合社区供暖,以及最后的垃圾填埋。从这四项内容可以看出,前三项都是垃圾的再次利用,而填埋则是完全无用了。在欧盟28国的平均数据中,被填埋的垃圾比例高达34%,而在瑞典,被填埋的垃圾比例只有1%。换句话说,在欧盟的评价水平来说,能被再次利用的垃圾比例只有66%,超过三分之一的垃圾是没用了;而在瑞典,99%的垃圾都能被再次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99%其实都已经不是垃圾了。无怪乎瑞典政府喊出“零垃圾”的口号,虽然听着有点夸张,但他们几乎做到了;更难怪瑞典要进口垃圾,因为作为很多东西的原材料,本国的垃圾不够用啊。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从瑞典到上海,相隔千山万水,但一个垃圾分类,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说句真心话,垃圾分类虽然麻烦,但非常有必要,上海作为全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理应走在前面,为全国做个表率。
不过,无论是瑞典还是我们熟悉的邻邦日本,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都将近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推广、完善和细化本国的分类制度。(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將方法逐步细化。)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无论是整体的国民意识还是后续相关的处理技术都处于起步阶段。真的要做好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仅仅靠粗略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这样的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句话叫“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从自然界的规律来看,任何疾风骤雨式的行为,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很久。不知道上海这波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的最终效果会如何?不过个人觉得,要完成他国用“一代人”来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心态还是技术,我们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也需要一颗“长远心”啊……
还是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喊出“零垃圾”的口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环保再利用水平的提升,应该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直接的影响和意义。
道德经里的现代智慧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们能从《道德经》看到什么有用的智慧,如何洞见世事人心。
微信搜索:「北川愚不可及」,回复关键词“道德经”,免费听有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道德经》。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传统文化讲师
青岛恒星国学院特聘教授
欧洲东方商学院学术总监
广州菊坡国学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