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县区畲江镇官铺村老刘下,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种叫做“六门灯”的花灯,每到正月半(元宵节)前后,赏灯是村里最隆重的节目。
在畲江镇官铺村老刘下的一户庭院里,59岁的罗超奇从上衣口袋摸出一副老花眼镜戴上,开始了长达一天的花灯制作。罗师傅说,他从二十岁左右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做花灯,而做好一个成品大概需要四个小时。
只见罗师傅将用竹子做的篾固定在特制的板凳上,依据板凳上钉子间隔的位置,一根一根地把竹子裁断成一样的长度,动作利索流畅。
罗超奇:长柱要用红纸缠绕,一盏六门灯就有12条长柱,36条短柱。
不同于现代工艺制品用黏胶来合成,老匠人喜欢用传统的竹销来固定花灯框架。在完成整体框架后,最重要的步骤便是装饰花灯的图纹了。只见老师傅拿出了他的看家宝贝,一套拥有近300年历史的祖传木刻雕版。
罗超奇娴熟地将墨汁刷在雕版上,不一会儿,木刻雕版上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
再加以红黄青三种颜色的描绘点缀,6副喜庆吉祥的画面黏贴在主体框架上,组合成了高18公分、宽6公分的“六门灯”。而花灯的六门分别代表了人的一生。
随着花灯的转动,人生的历程仿佛也跟着流转演变,从新生婴儿到高中状元,这正是寄托了一个家族对于新生儿的美好愿望。
官铺村村委主任罗远忠:在畲江、水车、梅南几个地方,生了儿子都要赏这个花灯,叫六门灯,自古传承下来的。
花灯寓意着添灯添财,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半赏灯的传统,凡是去年有男婴出生的家庭,在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期间,需要挑上花灯,前往宗祠祭拜祖先,并将花灯挂在祠堂上方的中央,以告知祖先,并表达敬畏之心。
一盏盏小小的花灯,点亮了客家人千里跋涉、几经磨难的迁徙路,也寄托着客家人对子孙昌盛、代代不息的美好愿望。
“
版权归《民生820》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记者:婷婷、海峰、梅县台
责编:婷婷
编审:祖全
审核:新林、婉超、晓祯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