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设计生产,除了性能,还必须注意人机功效和对人的保护。正所谓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打击敌人,而战争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人。一些武器在设计中忽略了对人的保护和重视,结果造成巨大损失,是很失败的。在这方面,日本在战争中飞机的设计就很具有代表性。
三式战斗机
从日本的军事思维中,一直强调进攻,而忽略对己方有生力量的保护,这奠定了日本武器设计的基调。而二战前后,日本的工业体系就整体落后于欧美强国,这造成其武器设计中面临很多限制。既然攻击能力不能削弱,那就只能通过削弱防护能力来换取了。
零式
二战中日本设计了多种战机。但无论是海军航空兵的型号,还是陆军航空兵的型号(日本当时没有单独的空军),防护力都相当糟糕。如到40年代初,欧美新式战机上已经普及了驾驶舱防弹钢板、舱盖防弹玻璃、自封闭油箱等安全设备。所谓自封闭油箱,指在战机油箱内部有特制材料涂层,在中弹后可以自我封闭,以防止油料进一步泄漏而导致爆炸。但这些事关飞行员性命的设计,日本飞机一个都没有。如海军的零式战斗机,火力凶悍、机动灵活,还可以远距离飞行,但防护实在糟糕,被美国飞行员形容为“一打就爆”。
BF109是一款十分优秀的战机
日本意识到自己在航空技术上与美国的差距,于是便从德国盟友手中购买引进了一些新技术。如40年代初,日本引进了德军主力战斗机BF109使用的DB系列液冷发动机。实现国产化后,日本陆军在1942年底,设计了全新的三式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被赋予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飞燕。
三式飞燕
飞燕身上,日本设计师终于开始装上了防弹玻璃和防弹钢板。不过军方要求,为了应对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战机必须有较大的航程。这可难坏了设计师。飞燕参考的德制BF109,主要面对在欧洲前线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对航程要求不高。现在机翼、机身底部的设计都已经定型了,很难再加上新的油箱。但军方的要求不能拒绝。怎么办呢?又只能牺牲对士兵的防护了。设计师在飞行员座位后面,勉强增加了一个200升容量的燃料箱。
这就很尴尬了。一旦背后这个油箱中弹——哪怕只有一发,那么飞行员基本连逃生的时间都没有,就会被燃烧的烈焰吞噬,或者丧命于进一步发生的爆炸。这个临时增加的油箱没有防护,别说子弹炮弹,就是被弹片打到,整个驾驶舱都有变成烤箱的危险。那个时代,飞机是没有弹射座椅的,飞行员要跳伞,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推开座舱盖,背上伞包,然后自己跳出或者翻出座舱。背后的油箱是不会给飞行员这个时间和机会的。
美军战斗机则强调对飞行员的保护
1943年底,飞燕投入战场后果然遭殃了。根据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一份愤怒的报告,到1944年中旬,光是由友机目击的,就有60多名飞行员被烈焰吞噬的例子。1944年底,三式战斗机的改进型——三式丁终于取消了座椅背后的油箱。不过原因也不是照顾飞行员:日本已经进入本土防空战的阶段,不需要飞那么远了,省些重量飞机还飞得快一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