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蜂蜜文化长廊,一头连着山坡蜂蜜养殖基地,“甜蜜驿站”一座“连心桥”连通党心、民心;“蜜源好、蜜才好”昭示着当地养蜂人的经营理念……6月21日,夏至,河南省西峡县二郎坪镇湾潭村吸引着全县集体经济观摩的各位参会者。
“发展甜蜜事业,坚持党委核心引领,村支部主体,把中华蜂养殖作为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变‘输血’为‘造血’,全面建设甜蜜小镇”该镇党委书记刘红梅介绍说。
二郎坪镇地处西峡东北部山区,人口9400余人,地域总面积29.8万亩,其中林地29.2万亩,是典型的山多地少、林广人稀的深山小镇。2018年底,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8户706人,已脱贫158户490人,贫困发生率2.29%。
择优势,选产业,“甜蜜事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郎坪镇地域自然环境优越,植被茂盛、四季有花,富有山茱萸花、杜鹃花、紫荆花、月季花、山桃花、板栗花、连翘花等,蜜源充足。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以“蜂”破局,以“蜜”发展,该镇决定做好“甜蜜事业”。
“生态好,蜜源优;投入少,周期短;有技术,易推广;市场好,效益高。”谈起优势所在,该镇镇长余世锋对“甜蜜事业”信心十足。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产业培育的关键在示范带动。该镇“多措并举”,首先在湾潭村打造“甜蜜驿站”。
招才引智,培育致富带头人。先后引进省畜牧局高级人才朱永返乡创业,成立了20余人的养蜂技术专家团队,研究中华蜂的繁育和养殖新技术,同时为每村培育3--5名“土秀才”致富带头人。
强化扶持,培强龙头企业。以德森蜂业为龙头,落实土地、财政、电力等配套设施,帮助建立中华蜂养殖基地和种蜂场,在湾潭村建成“甜蜜驿站”,提升企业示范带动效应。
融合扶贫,培育产业农民。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利用就业务工、入股分红、双向托管、技术服务等模式把贫困户嵌入蜂蜜产业链条,助力脱贫攻坚。目前,该镇20余名贫困群众在基地长期务工;26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每户年均分红达3450元;48户贫困户实行双向托管,培训群众技术员近600余人次。
找路径,壮产业,建设“甜蜜小镇”
小经济与大市场如何对接?小农经营、持续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该镇采取有效途径,遍地开花,实现养蜂“抱团”发展,壮大蜂蜜产业,建设“甜蜜小镇”。
以新型农村经营经济组织主体为重点,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村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原则,成立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初始投资由村集体筹措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党员干部集一部分,使村党支部变成“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中的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一手牵着贫困户,一手牵着新型经营主体。
以政府扶持自主发展为重点,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通过建立“三园”带动贫困户增收。有劳动力、有技术的群众,自主经营,进入村集体经济“创业园”120户;无劳动力、无技术的群众,将蜂箱委托给德森蜂业或村集体养殖基地代为管理,进入“托管园”48户; 有劳动力、无技术的群众,优先到养殖基地务工,进入“就业园”20户。
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带动全民发展产业。加强养蜂人才培养,建成以德森蜂业为龙头的“专家学者”、以村支部为骨干“土专家”、实现组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网格化技术服务队伍,带动全镇群众投身于“甜蜜小镇”的建设中。
目前,二郎坪镇“甜蜜小镇”初具规模。以“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群众”“扶贫5+”新模式,全镇有11个村发展中华蜂养殖,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共建成村级养殖示范基地13个,养殖中华蜂1500箱,预计每年每村可实现收入10万元左右,还可以提供20个公益岗位让贫困户就业。全镇群众自主发展6000余箱,年可实现产值480万元。
(李金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