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我国对先秦时期搅动风云的人物或国家的统称,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相较于毫无争议的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说法就有些多了。从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分别记载于《史记索隐》、《荀子·王霸》、《白虎通·号篇》、《四子讲德论》、《汉书·诸王侯表序》、《鲒崎亭集外编》、《辞通》等古籍中,出现过的五霸人选高达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说法出自《史记索隐》和《荀子·王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个版本,而这两个版本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是毫无争议入选的。
我们就以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来讨论,为什么只有他们三人能够毫无争议入选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三人成就的霸业是任何人都难以忽视的。首先看齐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实施了改革,大大增强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不仅如此,他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夷狄,南御楚国,不仅扩展了齐国的国土,还博得了大义名分。之后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尊他为盟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史记》评价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以说齐桓公不仅功绩过硬,而且拉开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序幕,称其为春秋五霸绝对没有过誉。
再看看第二位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回到晋国,在外流亡期间,磨砺了他的意志。晋文公在位期间,重用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晋国实力大增,之后他率领晋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还为周天子平定了子带之乱,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晋文公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主动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大大打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战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召集诸侯举行了践土会盟,周襄王封其为“侯伯”,意为诸侯之长,允许他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春秋以来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的功绩也是极其彪悍,可以说任何一种春秋五霸的名单,都不可能忽略他。
我们再看看第三位楚庄王,楚庄王是凭什么功绩才登上这份榜单的?楚庄王继位之时还不到二十岁,当时的楚国内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争霸之路坎坷,齐桓公在世时被齐国压制,齐桓公死后又被晋文公带领的晋国压制,楚庄王可谓是一上手就接了个烂摊子。楚庄王即位后,为了解决复杂的国内问题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整整三年都表现出一副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样子迷惑国内的反对势力,暗中却在观察局势,培养自己的势力。半年之后,楚庄王羽翼丰满,重归朝政,肃清了朝堂的反对势力。稳定国内后,楚庄王在国内大力推行华夏文明,之前楚国一直被中原诸侯排斥于文明之外,而楚庄王即位后,改变了这种状况。之后楚庄王率军北上与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争霸,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使得中原诸侯背晋附楚,结束了晋国的霸业,楚庄王成为了新的霸主,在争霸期间楚庄王还询问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征,楚庄王的询问表示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这三位霸主,都有实打实的功绩支撑,而且他们的霸业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大诸侯的认可。相较于他们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间一直被晋国压制,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两次和晋国交战都是全军覆没,难以成为公认的霸主;而宋襄公则完全没成就霸业,屡战屡败,只靠所谓仁义才博得霸主之位;至于越王夫差、吴王阖闾二人,则由于地理位置较为荒远,并非当时的华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单所排斥。这就是为何齐桓公、晋灵公、楚庄王能成为公认霸主的原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