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每个月总会收到这样几条短信“恭喜您成为我司贵宾用户,最高可贷20万”。
以及接到这样几遭电话“您好先生,手头紧吗,需要贷款吗?”
在以最高冷的姿态挂掉电话、删除短信之后,大家都开始狐疑,从去年开始P2P大面积裸泳、跑路、崩盘、挤兑的案件层出不穷,都难让人再有新鲜感,为何还有那么多平台在活跃。
这些打不死的小强,背后的钱是哪来的?
P2P为何敢于猖獗?
P2P,如果还算是互联网金融,也必须是后者脸上一个大写的尴尬。
• 叫嚣着金融创新呼啸而来,现实却如此苟且,混成这样还混得下去,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其服务领域是民间借贷。在国内,连中小微企业都很难从银行、信托等金融市场拿到足够的贷款资金,更何况个人。所以正规渠道拿不到钱,且对过分繁琐手续不感冒的人,自然要求助民间。
其次,老百姓有“动物精神”。P2P平台放出的收益率很高,一般超过10%,而且门槛极低,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缺乏风险意识的老百姓,总是自动过滤陷阱,看中馅饼,源源不断的把钱交给平台。
再次,此类平台的迷惑性非常专业。P2P大案东窗事发,几乎都能拉上地方国企和传统媒体背书,在其扯虎皮做大旗时,外表珠光宝气总能完美地掩饰眼前的断崖,有几个投资者能看穿?
最后,P2P还有的是手段和说辞:本金保证、投资人担保、高举普惠金融旗帜,符合国策等等,比银行还能唬人,普通人想不上当,难!
P2P和银行, 是敌人还是伙伴?
按理说,P2P借贷直接和银行业务产生了竞争,甚至P2P宣扬的“金融脱媒”就是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将出资人和贷款人联系到一起。
•那么他们是敌人吗?如果是,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不会那么糟。
商业银行业由于体制问题,其服务对象永远是大型企业和国企,对小微企业与小微贷款服务是匮乏的,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动“互联网金融”这块大奶酪。
更何况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这么多年,其地位早已从最初的寡头下降到多层次竞争的参与者,每家银行都需要拓宽业务渠道“活”下去。
•所以商业银行与P2P行业或者互联网金融根本不是对立面,而是参与者和合作商,银行可以为借贷公司提供担保、资金托管,甚至是资金池。而P2P平台则演变成银行的代理。
为什么中国的P2P, 这么坑?
P2P是舶来品,实际上在欧美等国是非常健康的体系,但在国内总能轻易地与诈骗联系到一起。
2012年,国内第一批P2P开始爆发,没有什么比这个概念更性感。不到三年时间,中国就摇身成为全球最大P2P市场,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交易量都是全球领跑,比股市还疯狂。
潮水褪去的2018年,裸泳的P2P一个接一个倒下,一个月165家跑路,半年700多家爆雷,高亢的互联网金融笼罩在庞氏骗局阴影之下。
直接的后果,不仅是投资者的钱打水漂,更是成千上万的参与和“被”参与者的个人完整信息,被当做“料”,不停的倒卖。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一,在国内,P2P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监管真空。
第二,P2P都会强调金融属性,但实际操作根本没有点对点,而是非法集资然后再派资。
第三,中国式P2P不知为何会打上刚性兑付的烙印,平台通过增信和担保提供本息保障,反而让老百姓觉得不用承担借贷违约的风险。
第四,审核、风控统统给开发客户让步,加上平台的贪婪,个人老板的私欲。可能引进概念之初,就是冲着捞一票来的。
贷
款
当你接到放贷短信和电话的时候,
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