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性格极其内向,不喜欢跟人聊天,只要跟人说话,就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甚至连呼吸都会急促起来,在公众场合表现得极度自卑。
父母急了,带她就医,结果发现她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和社交恐慌症。
父母虽感无奈,但还是很开明地接受了这个现实,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他们尊重她的一切选择,尽量不让她参加社交活动,让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家弹钢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Natasha显得很开心,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让她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后来,Natasha也很争气地进入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入学之初,Natasha的父母特意交代校方:Natasha患有很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和一般的孩子很不一样,要特殊对待。可校方不以为然,他们自信满满地认为,经过大学的洗礼,社恐将不翼而飞。
Natasha自己也很想融入到集体当中,于是努力强迫自己参加一些活动,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学校要求她做一场面对300人的演讲,要她好好准备。Natasha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能够驾驭这个演讲的能力和勇气。她无数次找老师拒绝:“我不行,我真的做不来,我会紧张。”可老师总是鼓励她:“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好好准备,总会克服掉紧张的。”“加油,你会挺过去的,会成功的!”
在老师一次次地盲目鼓励下,不堪其负的她自杀了,年仅20岁,不分对象的赏识教育剥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校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学校领导定会总结这次血的教训,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这个案例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是从事励志教育工作的,多年来总是墨守成规地想方设法去鼓励别人,未曾想,盲目鼓励会带来这样不可逆转的恶果。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都希望孩子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可事实上有些缺点是先天的,永远无法克服,并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战胜。与其这样,何不换个角度看问题。造物主是公平的,每个缺点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优点,去发现它、挖掘它,培养它,就能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定能实现他(她)的人生价值。
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人要从事不同的职业。家长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引导孩子去做适合他的事,而不是通过盲目地鼓励,试图重塑他的性格,改变他的生命轨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