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至关重要
条件已成熟
人民日报:中核集团今年两会提案中提到要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以我们的条件可否达到国家实验室的标准?
余剑锋:国家实验室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使命的国家综合科研基地。核科技工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领域应作为首批,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要汇聚基础科研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应用等研究。发达国家的科研为什么能持续不断地进步,是国家在支持。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协同创新攻关的重要载体。
罗琦: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全世界都将核科技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有17个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在带动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满足了美国军民融合在核技术、核动力方面的需求。其依托国家实验室产生了62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了一流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俄罗斯和法国也是类似,以举国之力建设国家实验室。
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核科技既是国家战略,又满足军民融合的特征。不论是从遵循国际发展的规律或惯例、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讲,都急需建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
我国核工业发展60余年,已形成较好的军民融合发展基础,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实验室,必将在带动核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带动核科技人才的发展和产业水平的提升,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前沿科技的要求。
中核集团已具备了
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的能力
中国能源报:最近,保加利亚和沙特在国际核能市场开展了新一轮招投标,中核集团也参与了竞标。请问在华龙一号的“走出去”方面,中核集团有什么最新进展?
顾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核工业、核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中核集团已经出口了六台核电机组,其中四台已经发电,两台在建设中。在建的两台采用的都是华龙一号技术。
目前,中核集团国内外在建的四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全部按计划进行,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在这个基础上,中核集团已具备了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的能力,包括建设能力和其他竞争力。在沙特、保加利亚和其他国家,已经在进行华龙技术的推介。我们的技术、核电建设、造价都是具有竞争力的。
国家发展离不开核
科普工作需从娃娃抓起
科技日报:涉核项目邻避问题突出,中核集团如何进一步加强核科普工作?
王寿君:我连续两年的提案都是建议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核。我们的核电站都离城市很远。可以选择建设国家核科技馆,在北京或者比较大的城市设立核科技馆,就像到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样,很多人看了以后才明白怎么回事。核不仅仅是原子弹,核的产业链非常长,核产业链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对实现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今年的提案是要建设国家核科技馆。
李子颖:下一步,在开展好以往科普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将加大公众沟通力度,编制科普图书等宣传材料;补充完善900条关于核工业的百度词条,避免对同一事物出现不同解读;培训一批业务素质高的核科普讲师;针对公务员、大中小学生、项目所在地公众等重点人群,采取不同方法,实施精准沟通。此外,我们还研究在新项目推进过程中,摸清当地民众对项目的接受情况,提前化解民众疑虑,防范风险。
段旭如:中核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公众沟通工作,已经形成了公众沟通系列品牌活动,建设了核能科普馆。下一步,中核集团一方面加强科普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一批科普工作者;另一方面可设立独立基金,为更好地宣传科普作品提供基本保障。同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对核能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推进核事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科技成果转化见实效
人民网:中核集团一直在强调23个科研院所是中核集团核心竞争力,在追求效益的企业里做基础研发会遇到什么方面的问题?
余剑锋:为什么说23个科研院所是中国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23个科研院所涵盖了中国核工业完整核科技体系的所有专业。只有这23个科研院所发展创新,才能保证中国核工业体系全面、完整取得进步。
我们要在2050年打造核强国,除了靠核工业人不断的改革创新,还要发扬“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未来,我们依然要靠核工业精神,靠“两弹一星”精神,把核事业做好。
钱天林:无创新就是无发展!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瞄准中长期科技发展,研究制定创新2030方案,发布面向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的措施。另一方面,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专题讨论23家科研院所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以此积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思路,与业界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紧密的战略和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为集团公司的研发和产业提供支撑。此外,中核集团优化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内部科研力量,提高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同时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为抓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我们去年搞了一个试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有效的试点推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国铀资源保障能力
排在世界前列
人民网:中核集团在铀矿勘查开发上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在海外铀资源开发方面进展如何?
李子颖:铀资源是核工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核电站的粮仓,中核集团对铀资源开发非常重视,坚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科技的进步,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六大铀资源基地,建成了绿色矿山。
我们国家近些年在铀资源方面排在世界前列。中核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海外铀资源开发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在非洲与亚洲多国勘查开发铀矿资源,建立了海外铀矿产能基地。此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铀矿勘查开发技术也成功走出国门,沙特铀钍资源调查评价、巴基斯坦铀矿勘查开发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可以说,国内国外相互保障,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供应能力。
核能多元化利用
在中国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能源报:在地热和氢能方面,中核集团的规划和战略是什么?
余剑锋:“燕龙”是中核集团在泳池式研究堆五十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燕龙”低温核能供热堆,价格是燃气的一半,在经济方面,其热价远优于燃气,与燃煤、热电联产有经济可比性。反应堆退役彻底,厂址可实现绿色复用。这样现有的安全清洁能源完全可以大规模替代燃气。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范围遍布17个省、市、自治区,采暖人口达到7亿以上。据测算,一座400MW的“燕龙”低温供热堆,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万户三居室。希望媒体帮我们呼吁,这个事情能办成也能为环境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
万钢:中核集团把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一个反应堆进行了改造,改造以后把堆里产生的热量供到办公楼,大概一万平米,前年年底已经实现了供热。欢迎大家到现场亲身感受核能供热。它非常安全,很适合代替燃煤供热。目前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正在寻求厂址,期待这个项目早日落地,为北方的雾霾治理做出贡献。
李子颖:地热是天然核能,是核变产生的热量在地球的内部储藏,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巨大。地热也是一种清洁能源,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来发电,地热还可以用于取暖、工业、温泉、养殖种植等等。近年来中核集团在发展地热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热供暖是解决雾霾的一个方向,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冰岛地热供暖达到90%,70年代前是靠煤电供暖,大气污染非常严重,但现在已达到零排放,它的发电量达到了30%,所以冰岛的电价非常的便宜。对于农业种植养殖,地热也是很好的能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钱天林:氢能源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成立了氢联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氢能源的研究。中核集团提出了高温气冷堆制氢,用高温堆制氢,和冶金行业结合,把氢作为冶金行业重要的还原剂,这样就形成了绿色行业,如果可以实现是非常有革命性的技术,这一方面希望得到媒体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核燃料供应能力和技术
一直在世界前列
财经杂志:随着国内核电站投运越来越多,核燃料供应能力有没有相应的保障?
王黎明:中核集团作为我们国家唯一的核燃料供应企业,能够为我们国内全部的堆型提供燃料,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能力,我们现在在各个环节上都做了科技的创新。
我们实现了纯化和转化一体化工业化应用。我们完全自主掌握了铀浓缩技术,并且开始应用,现在我们的铀浓缩能力排在世界前列,中核集团现在是全球完全掌握浓缩铀的三家公司之一。
从燃料的保证上,请大家放心,我们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一直在世界前列,完全可以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需要,和我们国家核电“走出去”的需求。
发展核技术治疗癌症
中核集团能够解决民生痛点
澎湃新闻:这几年以来中国大力推动癌症治疗的事情,中核集团在这一块领域有没有整体方案系统的介绍一下?
万钢: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癌症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杀手,在中国来讲,发病率更高,治愈率更低,一些装备更多的还是依靠国外,国家要实施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科技攻关。
癌症有几种治疗方法,一是开刀;二是化疗,吃药的时候可能把其他的细胞也灭了;三是放疗,用射线照射癌细胞。现在有一个技术,质子,像打子弹一样,比较精准打到癌细胞。很多癌症即使开刀以后也需要做放化疗。因此核技术治疗癌症是重要的技术,也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马来西亚的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在去年9月份查出鼻咽癌,他用的是质子治疗,现在据报道来讲已经治好了,我们希望中核集团医疗器械包括质子治疗能够解决民生痛点,为中国的健康战略提供一些贡献。
核电“走出去”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澎湃新闻:核电标准化在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中核集团在核电发展上有怎样的举措?
钱天林:标准是话语权,作为一个核电大国,特别是核电要走出去,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标准,我们不能把核电标准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几年我们国家核电标准做了不少工作,核电标准发布900多项,但是标准缺乏完整体系。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中核集团参加了专家委员会,牵头来做核电标准的研究评估。
中核集团去年有三项核电标准在国际标准立项,这是我国首次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功立项的核电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核电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是国际对我们国家技术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中核集团的杰作,为核电“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编辑:连敏、刘洋、邢泓琳、王宇翔
摄影:胡钢、潘文凯
视频制作:韩皓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