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军接受央广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郑澍 郭翔宇 官文清)科技创新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部部长王志刚11日表示,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个战略规划和建设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把香港、澳门的科技力量统筹起来,与内地科技力量一起,建设好大湾区。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10日在北京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说,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要素高效流动,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系统谋划,推进三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个事项一个事项去落地。
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深度合作
粤港澳三地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广东工业产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雄厚;香港有优质的大学和非常好的国际化环境;而澳门在面向葡语系国家开放方面独具优势。王瑞军表示,“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在“规划纲要”提出之前,粤港澳三地科技界的合作已经开始。如,在澳门建立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的大学在深圳以及广东珠三角一些地市设立研究院、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
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数量为173家,其中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大学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4307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953家、众创空间886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19家,港澳的大学、科研机构也在广东兴建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地。
但在王瑞军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来看,这个交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方面,“是不够的,甚至是短板”,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解决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大的载体和平台。
“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王瑞军说,“有了这样的平台和载体,一些协同创新的举措才能落地”。
他举了东莞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例子。他说,以此为依托,聚了一大批高端创新要素,吸引和培养了众多中子应用、谱仪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在过去是没有的,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
找准问题,逐个解决;明确事项,逐项落地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三个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诸多方面的差异比较大,面临很多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王瑞军说,“规划纲要”的提出就是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大湾区实际建设过程中还会有具体的问题不断出现,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他指出,“目前看,在科技创新领域,要解决的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现有的规制之间形成的矛盾问题。”具体来讲,他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新人才的流动问题。人才流动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社保、个税、就业、子女入学 、购房购置等,甚至是出行自助取票的问题,王瑞军表示,通行证能不能自助取票,“有些事看着不大,耽误几分钟,体验却完全不一样。”
第二,科研数据、样品、试剂等流动问题。他表示,希望保证安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较为便利化流动。
第三,科学仪器的管理。简单讲,就是要让各类研发机构的科研仪器在大湾区通关便利、来去自由。这些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第四,软环境建设方面。王瑞军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很重要的工作是推动跨国的技术转移。然而,在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下,从事跨国技术转移的人才也是稀缺的。
王瑞军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大目标、大方向,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一哄而上就能做成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谋划,找准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一个事项一个事项去落地,稳中有进,这样才可以做好。
实现突破,核心放在落实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不断升级。2017年11月18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次会议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办,广东省与香港特区创新及科技局共同签署了《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进一步推进粤港澳科技联动发展。同时,把粤港高技术合作专责小组升级为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去年底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还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新一轮协议,启动联合资助计划。
但是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王瑞军认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界下一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实行联合资助计划。粤港澳三地很多科研活动和需求有很多共性,比如生态环境、大气污染、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课题,面对共性的问题,“要实行联合资助、研究,共同解决问题,比重复分散、各搞各的要好的多。”
其次,建设创新载体和平台,实行共建共享。
第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协同。王瑞军说,如香港有很好基础研究资源,但是香港自身没有产业和制造业支撑,成果转化没有空间,需要广东协同和支撑。
第四,共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把产学研合作的体系建立起来。
今年初,广东省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创12条》)。王瑞军表示,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打造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形成统一的共同体奠定了好的基础。
他也指出,我们去港澳都是按照出入境管理规定,在湾区背景下,工作碰头是经常的事情,如果还按照以前出入境管理方式,实际上还是给工作带来不便。希望在一些政策上,政府有一些宏观的谋划,继续加强与港澳的协商,促进共建共享,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
2018年的全国两会,王瑞军经过调研和慎重思考带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议。如今,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并很快得到了回应。“建议不是给别人提的,更是给自己提的。”王瑞军表示,“今年的核心放在落实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