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就是帮人度过艰难时期用的
文/凌霄
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的作品从来不缺乏对人性的思考,并且擅长通过性和暴力来表现电影的创造力。
《她》(ELLE),讲述了女强人米歇尔(Isabelle Huppert饰)在被陌生男子入室强奸后,与强奸犯展开的猫和老鼠式的角逐游戏。
豆瓣评分7.6
烂番茄新鲜度7.9
《她》绝不仅仅是标签中的惊悚那么简单。
个人不太认同“这部电影是关于女权主义”的评论,的确,女主人公身边的男性角色几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下,也是由此引出一系列支线。
但我看到的是各个人物“不司其职”,人物本身的矛盾冲突,个人身份的互换,导演用特有的黑色幽默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又荒谬的关系。
人物“不司其职”
米歇尔经营一家游戏公司,与密友丈夫保持长时间的“床伴”关系;
与密友发生过“不可描述”的关系;
聚会上勾引男邻居;
邻居夫妇,一对虔诚的天主教徒,丈夫是银行家,衣冠楚(qin)楚(shou)的施虐狂;
男下属,对她抱有超出上下级的幻想;
儿子婚后女友生下了隔壁老王的孩子;
米歇尔在人物关系中占据上风,而作为受害者,导演突出了她作为女性一方的弱势,强者还是弱者?
在这部影片中,她是真的强者也是真的受害者。当然好的电影不是简单地铺设情节,导演将荒谬成分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诉诸于暴力和死亡。
——暴力——
影片开头“先闻其声”,呻吟、玻璃碎地、摔倒,镜头切到米歇尔(伊莎贝尔·于佩尔饰)被蒙面男子强暴,事后,她坐起,打扫玻璃碎片,随后去餐馆吃饭,冷静又漠然。
这要追溯到米歇尔童年时受杀手父亲的影响,震惊当时的连环杀手案让她对警察、记者极其厌恶,以至于在受到侵犯后没有选择报警。
导演想要影射什么呢?是权力机关?还是舆论?
而这一事件唯一的目击者——猫,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戏谑成分,让暴力情节显得残酷又温柔。
——死亡——
母亲病危时,米歇尔冷言相加,甚至怀疑母亲装病。
去监狱探望数年未见的父亲,得知死讯,米歇尔仿佛如释重负。
邻居死后,妻子感谢道“起码你给了我不能给的,至少我还有信仰”,信仰在此刻显得无比崇高,但面对死亡依旧于事无补。
死亡在本片中充斥着黑色幽默,撒母亲骨灰时因为和儿子发生口角随便找了个地方。
对死去的父亲,没有亲吻拥抱,留下一句:
导演的厉害就在于能够在严肃的主题与幽默之间找到平衡点。
影片观后,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矛盾点:陌生男子强暴了米歇尔,却是在米歇尔陷入困境时唯一的施救者,而米歇尔也在这场游戏中得到了快感。
两人都是这场游戏的角色扮演者,米歇尔对自己的病态欲求更是认可和享受。一方面,她是疯狂的,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的,看到后面你就知道。
这样的设定让我们没办法轻易判定人物的善与恶,转而思考人物之间复杂又荒谬的关系——
没有人真的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电影也是每个人对自我的拷问,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到底着扮演怎样的角色?
结尾是真的巧合还是借他人之手?给个眼神自己体会。
作者:凌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