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情令》热播爆红之际,各界人士都纷纷发表了对它的看法,观众们对它的追捧,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认同它的存在。近期编剧汪海林因在微博炮轰《陈情令》而屡次登上了热搜,从他的种种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义愤填膺”,甚至是偏激的,他洋洋洒洒地说出自己的言论,大言不惭自地说不顾外界的看法,究竟是理性言论,还是出于个人偏见?
从编剧汪海林的话中,他主要表达了对《陈情令》剧情的极大不满,他无法接受一个男人梨花带雨的细腻情感,两个同性过分友好、亲密的行为对他而言是不合规矩的。出于这个原因,他上升到了中国文化的衰败,中国电视剧的低端产出,甚至延伸到了张国荣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他觉得文学是崇高的,那些正道的作品才值得被推崇,《陈情令》的播出如同助长歪风邪气一般不讨喜,近期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才是真正值得赞扬和传播的电视剧。编剧汪海林的种种看法似乎头头是道,但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他只是发表了一些充满个人偏见的言论。
《陈情令》这部剧的热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融入了演员的努力和作者的汗水,不是一句它不符合时代就能被推翻的。剧中描写的兄弟情谊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越生死的情感给很多人带来了感动,甚至也有很多潸然泪下的情节。的确,在《陈情令》原著中描写的不是社会上多数人认同的男欢女爱的场景,但两个同性之间的至深情感就只能被否认了吗?为何所谓正道否认,普通大众更愿意支持呢?就像汪海林编剧评论张国荣哥哥雌雄同体,可男可女一般,放在十多年前,想必同性的价值是不被大众认可,甚至是歧视和打压的。如今普通大众纷纷表示乐意接受,其实意味着社会包容度的增加也人们思想的融会贯通,再有人提出对这个问题的抗议,岂不是也希望人们的思想能倒退回到过去?
人们的选择不是唯一的,性向问题也早有科学依据,如果一大部分人不能包容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将他们划分在无光的黑暗的角落里,不仅不合情理,甚至也是残忍的。一个人可以不认同别人的选择,但不能否定他人存在,编剧可以不喜欢《陈情令》,但不能觉得它就是低端思想的呈现。 不否认文学作品有很多精华,对一个人成长能起到滋养和引领作用。但一个社会只剩下正规的思想,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只对文学感兴趣,那有谈何创造力以及创新思想呢?编剧对文学的研究的深刻程度令人敬仰,但对于许多普通大众而言,文学是踮起脚尖才能触及到的诗和远方,也是很多劳苦百姓不敢假想的理想和未来。有很多人对《陈情令》只是用繁忙之时的娱乐态度看待,将电视剧视为放松的存在,有快乐、有泪水、足矣。如果人们在娱乐之时还要考究历史底蕴如何,硬着头皮放下眼前的工作去了解它背后的深层意义,那何必面对电视机,何不拿一本经典典籍研究一二?
我觉得《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好剧,因为它尊重历史,也觉得《陈情令》不差,因为它代表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同。电视产业中,有各类电视剧的存在,容人们自由选择观看,奈何一定要分出优劣,上升到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