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燕梳志
商车费改以来,监管部门希冀的是赔付率上升、综合费用率下降的“良好愿景”,迎来的却是综合费用率不断上升、赔付率不断下降、综合成本率持续攀升、全行业承保利润不理想的事与愿违。
尤是在“报行合一”后,眼花缭乱的费用腾挪多异端。“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理想国中,“违规套费”和经营数据造假这一“顽疾”,当如何根治?
解铃还须系铃人,将改革进行到底也许是根治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与重要突破口。
治本之策持续渐进之余,或许更为棘手的是治标之韬略。
前三大财险公司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奇特现象,及整个行业费用异动的境况,点出了车险多年顽疾依旧,甚至要加一“更”字。
三定的落定、分局的成立,监管下沉趋势明朗,可对县支采取停单措施成为现实;
重罚大公司,停产品措施上升至省级公司的新监管手段,预示了未来重罚手段升至总公司层面的可能性。
种种迹象显示,加大对大公司和顶风作案的中小公司监管力度成为车险费改进一步深化的先行条件,更严厉的车险高压监管随之而至。
但车险的江湖已经是大公司之间的战争,小公司渐行渐远。
1 一个信号:龙头险企省级公司被停车险新业务
万般皆是果,事出反常必有因。
时隔一年后,再有大公司省级机构被停车险新业务。
7月18日,人保财险吉林省分公司遭遇重罚:罚款101万元,商业车险新业务被停2个月。
时间:2019年7月22日至2019年9月21日
要知道,当前大部分商业车险新业务被停的机构皆为地市级机构,约四五十家,几乎不见省级机构被停新业务的消息传出。
上一次省级机构商业车险新业务被停的消息传出是在2018年初。
2018年春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原保监会公布系列罚单:人保财险、平安产险两大行业龙头因四川机构存在报表数据虚假或违规返利遭到重罚,均被责令暂停新车险业务3个月。
这一次作为财险业的老大——人保财险省级分公司被停新业务,预示了什么?
伴随罚单同日出台的一份车险新规诉说了一切。
2 一份严苛政策出台:总公司级车险新业务叫停并不遥远
人保财险吉林公司被罚同日,一车险监管新规出台,《关于加大车险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力度有关事项的函》。
四大要求:
①各银保监局应重点打击2019年7月1日后财险机构仍通过虚列业务及管理费违规支付手续费、给予保险合同外其他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
②各银保监局根据各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费用异动、7月1日至15日保费异动情况和当地车险市场的反映情况,有针对地开展现场调查,重点是带头扰乱市场秩序的大公司以及顶风作案的中小公司。
③各银保监局查实财险机构7月1日后未按规定使用报批的车险条款和费率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有完整证据链或证据清晰的举报线索,银保监局应实行快查、快处、快通报,切实增强监管措施的实效性和震慑力。
④根据上述要求,各银保监局应及时将查处情况报送银保监会财险部,银保监会财险部将综合各派出机构查处的财险机构7月1日后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况、对相关财险公司采取停止省级分支机构或总公司(即全辖所有分支机构)使用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的监管措施。
停止省级分支机构或总公司车险新业务、强监管措施的实效性和震慑力、重点查处带头扰乱市场秩序的大公司以及顶风作案的中小公司……严厉的措辞之下,可见这一次监管之坚决,及形式之严峻。
3 一组数据:老三家业务管理费增幅远超行业水平
67%
72%
74%
以上三个沉甸甸的数字分别是1-5月前三家巨头人保、平安、太平洋车险业务及管理费的增速。
而行业平均增速则为50%。
这预示着:
人保、平安、太平洋这三家巨头车险业务及管理费,分别超市场平均水平17%、22%和24%。
带来直接的结果是,拥有无可比拟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前三家巨头车险整体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并成功跃至67%的高位,市场更趋集中,马太效应更加凸显。
但令业界震撼的是,处于金字塔顶的TOP3投入的业务及管理费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奇特现象。
4 两个事实解惑:车险竞争已是大公司的战争
为何会出现上述的奇特现象?
小公司车险实际费用投放水平长期高位运行、波动不大和TOP3市场实际费用投入水平抬高是导致上述奇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事实:小公司报行合一前后实际费用投放水平变化及波动不大
当前行业车险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天然品牌、规模、网点弱势的小公司,要想分羹白热化之车险市场竞争,唯一的武器是远大于大公司尤其是TOP3的高费用投放政策。
即只有当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偏好和获益的感知大于对服务的要求时,才有可能转向小公司投保。
这也解释了为何,无论是2018年报行合一前的1-5月,还是报行合一后2019年的1-5月,小公司的车险实际费用投放水平始终在高位运行、基本变化和波动不大的原因。
《今日保》获悉,当前华北地区的众多小公司,车险市场实际费用投放水平依旧在60%左右;个别新生财险公司由于允许前三年阶段性亏损,目前实际费用投放水平可高达65%。
第二个事实:TOP3市场实际费用投入较去年被抬高的四个逻辑
①前期的车险市场竞争更多的是大公司与小公司间的竞争
前期,新车销量同比增长较快,车险增量市场较大,无论是大公司和小公司,均能乘市场快速发展东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由于保费增量较大,尽管三大巨头之间存在竞争,但从整体看,当时主要是头部系列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的“阶层”竞争。
②上述竞争模式导致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整体市场份额基本稳定
大公司与小公司市场对决为主的阶段,价格敏感性较强的客户自然地选择小公司投保。
对品牌服务敏感较强与对价格不甚敏感的客户大多选择了大公司投保。
随着多年的沉淀和筛选,消费者已经基本实现了稳定的自然分层。
③手续费纳税利好政策增加大公司可用费用空间
手续费纳税调整由15%调整到18%后,为行业税负“松绑”的同时,基于前三家的规模优势,更是增加了前三家费用可用空间。
这一利好税收政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前三家巨头加大费用投放的实力,和对未来业务整体盈利的乐观预期。
④前三家之战:虎口夺食
两个背景:其一,增量市场进一步萎缩。
2019年1-5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仅为-13%,持续负增长中销售下滑甚快。受此影响,2019年1-5月行业车险保费增长仅为3.7%,而2018年车险保费增速还是4.16%。
其二,件均保费持续下滑。
商车费改件均保费的持续下降,商业险保费增速随之持续下降。仅2018年商业险件均保费同比降9.4%,当年商业车险保费同比增长仅2.6%,2017年这一数字为12.6%,下降10个百分点。2019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下滑。
伴随增量市场有限且持续萎缩,及存量商业险件均保费持续下降的背景,再加之各大巨头管理层的“市场份额只升不降”的硬性考核,2019年车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这就是前三巨头竞争更多聚焦转向存量市场的逻辑。
事实上,当前的车险存量市场,在客户群体基本实现自然分流、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整体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老三家各地分支机构在品牌、实力差距不甚明显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抬高费用,与同属大公司系列的竞争对手“虎口夺食”,方可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
后记:杀鸡儆猴,可否震慑江湖
新一轮商车费改过程中,市场竞争加剧,费用率水平不断走高,人保、平安等大公司则被认为是带动市场费用率上升的“罪魁祸首”。
大公司提高费用率,在机构、品牌、服务等方面不占优势的中小公司往往只能投入更高的费用。
从车险业务市场份额来看,人保、平安这两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商车费改的持续推进,市场存量保费将持续萎缩,再加上新车保费增速持续放缓,车险发展与竞争已跨入新常态:“凛冬将至”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拐点乍现。
展望未来,若车险产品同质化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实现差异化和错位竞争,大公司间市场费用的比拼将更趋激烈。
“杀鸡儆猴”,是否可震慑江湖,这对于监管者决心的考量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