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丰染织厂
创办于一九一三年。当时上海只有少数几家染织厂。最早兴办染织业的,为南通的晚清状元张季直等人。但这时所染织的布匹,远不能与进口货相比。主要原因是漂染工艺落后。达丰厂的创办人王启宇和崔福庄,对这一点心中是有数的。
王、崔初办达丰厂时,资金只有一万元,仅限于染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蓄了一些经验,两人便把资本扩充到三十万元。由王启宇任经理,崔福庄任协理。初期产量不多,在市面上不大引人注意。后来,添置了新机器,同时,聘请技师,改进产品,营业才日见发达起来。一九一九年,他们认为单营染色,不能彻底改变国产布匹的质量,于是增设织布部分。通过招股,资本总额增至一百万元,新的工厂 就在曹家渡苏州河北岸建起来 了,分织、染两部。为了减少对进口纱线的依赖,王、崔等又筹集了一百六十万元资金,在现厂旁另办振泰纱厂。经理由王启宇兼,协理为周辛伯,厂长为蒋柯亭。至此,达丰厂开创了集纺、织、染三部于一厂的历史。
一九三0年
该厂又在宝山县增办宝兴纱厂。经理为陈耕莘,协理由周辛伯兼,监理由王启字兼,广长为陈秉和,同时在南通工堰镇创办达记布厂。以后又相继增添各种必需机器, 自办发电厂。到了这时,达丰本厂已有厂地三十多亩,职工七百多人。而四周厂合计的资本,则达四百多万元,占地百余亩,职工五千人,全部纱锭四万多枚,线锭一万多枚,布机一千二百多台。建立了完全国货、自纺、自织、自染、自漂、自印花、自整理的纺织染联合大工厂。
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年间,中国每年进口洋布一百九十九万多担,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七年,每年进口减至一百六十四万担,到一九三三年只进口四十五万担了。这说明中国棉布的质量、花色方面已经代替了洋布。
达丰厂在十多年中不但扩大了工厂,还大大增加了产品种类,计有直贡呢、人字呢、直贡缎、棉直贡、丝光斜、漂白斜、条麻纱、不褪色蓝布等二十六种之多。这些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还大量远销东南亚各国。
长按 给作者一份鼓励吧
「海派往事」杨俊生创建中华造船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