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麦苗为伍,和种子作伴,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在小麦育种的田野里坚守了40年,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攻破小麦杂交这个世界难题,让中国人的饭碗更丰盛。
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在茹教授亲手建起的人工气候室里,小麦却长势良好。在这个实验室,茹振钢教授与他的团队刚刚完成一项小麦与原产澳大利亚的一种野草的杂交实验。
1981年,立志学农的茹振钢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就跟随了小麦育种界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协助黄教授培育了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百农3217”,一举结束了我国小麦依赖国外品种的历史。
而他的恩师黄光正去世前,忍着病痛说的话更是让他从此把小麦育种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 教授 茹振钢:
(他说)你不能因为我倒下了,你也随着脱离科技的战场,你赶快回去,抓紧做工作,把我不能干的,你还要补过来。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想着的不是他自己,想着的是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事业。他对我这么信任,他未竟的事业交给我。我就得好好地把它干好。
皮肤黝黑的茹振钢喜欢说自己更像一个农民,可他怀揣着的,不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而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富民丰。为解决抗风问题,他创建了数字化的风动实验室。为研究小麦根系,他发明了地下根系观察走廊。正是靠着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茹振钢培育的小麦亩产量从三四百公斤,到六七百公斤,再到现在的九百公斤,一个品种上一个台阶,尤其是2003年,能抗8级大风,能耐零下16摄氏度低温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培育成功。截至2017年底,“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3亿亩,为农民增产小麦150多亿公斤,仅增产部分就能让河南人民吃两年。2013年,“百农矮抗58”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 教授 茹振钢:
习总书记指示的,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手中,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小麦事业的继承人,我要把党和国家交给我的这个事业干好,一定得干好。
“百农矮抗58”的成功并没有让茹振钢停歇下来,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又培育了“百农4199”、“BNS型杂交小麦”等多个优质品种。茹振钢说,他们的目标是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再设想一批;用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茹振钢:
在国家的发展当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科技人员一定要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要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结合到一起,才能用科技,给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产生出最大的贡献值。
责任编辑:冬贵 编辑:牛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