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买房吗?”
“您有二手车出售吗?”
“信用卡了解一下?”
“我们XX保险公司最新推出一款险种。”
……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这些电话往往不管你需要不需要,也不管你曾经拒绝过多少次依然乐此不疲。小编最开始还能礼貌地说一句“谢谢,不需要”,后来只能说“打错了”,再后来,实在是忍受不了只能动用了各种软件:360手机管家、腾讯手机管家……依然阻挡不住骚扰电话的涌入。
一方面是运营商及各级管理机构的治理,另一方面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应升级,即便在已经全面实名制的今天,骚扰电话依然不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已超过了500亿次,两成网民接到的电话中超过一半是骚扰电话,而且每周都能接到骚扰电话的网民达到了85.4%。
苦!七成网民遭遇过骚扰电话
数据显示,我们所接到的骚扰电话,最多的是贷款理财,占比71.4%,其次是保险推销和房产中介,分别占比50.3%和42.9%。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骚扰电话乱象显示,教育培训也成为重灾区。
同时,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七成网民遭受过骚扰电话,占比69.7%。在骚扰电话占接到电话总数的比例调查中,接近两成受访网民所接到骚扰电话超过接到电话总数的一半。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骚扰电话的处罚成本较低,导致数量滋长,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调查显示,2018年,网民通过360手机卫士标记各类骚扰号码(包括360手机卫士自动检出的响一声电话)约1.21亿个,平均每天被网民标记的各类骚扰电话号码约33.2万个。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助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骚扰电话的发展。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就曝光了用机器人打骚扰电话的乱象。之前传统的人工外呼打电话的营销方法,一天最多只能打300到500个电话,而这些机器人一天最多可以打5000个电话。
相比起需要吃喝拉撒睡的人类,机器人完全可以不眠不休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工作。其中一家提供外呼系统的科技公司经理更是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打出去的电话共达40亿个,目前已受到贷款、房地产、收藏品、金融、整形等三十几个行业的营销公司的欢迎。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瑟瑟发抖”——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不加监管,我们将会接到越来越多的骚扰电话。而更可怕的是,随着语音识别、对话问答等AI技术的完善,我们可能根本分辨不出电话那头究竟是真人还是机器人。
四大推手兴风作浪
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屡禁不断,那么,他们从何而来?背后有哪些“操盘手”?在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有四大黑色利益链条支撑。
利益链的第一部分,是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买卖。社会上靠贩卖个人信息赚钱的“信息贩子”通过收罗信息,如各种行业协会、俱乐部花名册或购房、保险时登记的个人资料等,卖给有需要的商家或业务员。
利益链的第二部分是专门为短信群发者提供“卡资源”渠道的销售。市场上专门有供货商向这类群发短信的公司提供一些账户余额不多、但仍可透支使用的号码,或一些具有特别优惠的短信套餐的预付品牌号码,专门用于群发短信。
利益链的第三部分是经营短信群发业务的公司。甚至几个人、几部电脑、几部群发器就可组建公司。有的不法人员通过用户回拨电话等方式,从事非法扣费、恶意骗取税费等行为。
利益链的第四部分是有推广需求的广告主。他们不断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中包括一些房地产公司、金融贷款公司等。
信息泄露是真正的元凶
骚扰电话乱象由来已久,治理层面也是不遗余力,相应的整治行动开展了多轮,但效果都不尽人意。这里既有执行上的难处,也有信息泄露严重的原因。
去年九月,顺丰被爆泄露用户隐私事件,3亿条快递信息在暗网疯狂流传。
同年八月,华住酒店集团也陷入数据泄露风波,酒店入住信息被人拿到网上贩卖,中招用户高达1.3亿人,开房记录2.4亿条。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消费金额以及精准到秒的入住、离开时间,都被曝光的一览无余。
事实证明,所有你留下足迹的地方,都有可能在贩卖着你的隐私信息。据中新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9%的网友在电商平台购物过程中,表示有网购信息被泄露的经历。中新网官方微信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有596位网友认为自己遭遇过网购信息泄露,占投票人数比例的71%。根据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网购平台订单信息被不法窃取,其次是快递物流信息泄露。
用户个人信息早已成为可资利用、有利可图的商业资源。从泄露隐私,再到传递信息、贩卖隐私,一条条高效率的利益链条不停运转。调查数据表明,只有不足6%的网友认为是自身原因导致的网购信息被泄露。在网友自我保护意识空前高涨的当下,盗取信息的手段如此高明、多样,让人失去了抵抗力。
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固然有风险,但与收益相比,其犯错成本较为低廉。截至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个人只有在隐私信息确实被侵犯,并发生了实际损害之后,才能主张侵权责任赔偿。在人们对互联网依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亟待出台更全面的法律保护措施。
“没有买卖,就没有骚扰”
对付骚扰电话,技术是必要的。但归根结底,骚扰电话的问题要想根本上解决,必须从需求端入手。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曾明确指出,骚扰电话等垃圾信息主要涉及“商业需求旺盛、精准信息获取、主动营销扰民、线下交易达成”4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同时对骚扰电话等垃圾信息发起的源头端和主要受益方即广告主的监管长期缺失,导致垃圾信息问题难以根治。
因此,治理骚扰电话,首要打击的应该是广告买主;其次是提供服务的平台;此外,还有泄露用户信息的企业。
顶格重罚骚扰电话的受益方,让他们无利可图,自然就不会有人买骚扰电话的服务,如此,“没有买卖,就没有骚扰”。
对于用户而言,应有意识地去保护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和图片,避免在社交平台晒出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手机号码用于注册账号、找回密码、绑定账号等,使用几率越来越高,俨然是用户在网络上的另一张“身份证”。用户应当掌握自己的手机账号在各平台上的使用范围,在换号时及时解绑相应的账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