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曾患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接诊医生都会给开个呼气或验血单子检查有无Hp感染,有些人健康体检时也会要求做此项检查。既然大家如此重视幽门螺杆菌,那幽门螺杆菌究竟是什么呢?Hp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细菌(图1),呈弯曲状的杆菌,一端有2~6根鞭毛,因其常居住于我们胃内的幽门附近,因此被叫做“幽门螺杆菌”。Hp于1982年首先由两位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先发现,并证明其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从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1 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感染Hp后,机体难以自身清除,往往造成终身感染,Hp通过其独特的螺旋形鞭毛,以及产生的尿素酶,可以在胃腔的酸性环境定植和生存(图2),产生多种毒素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细菌感染,儿童是其感染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0%以上成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患者是在儿童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尤其是生后最初几年内。其流行率与患者所居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年龄因素有关。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化卫生越差,感染率越高。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一般很少有幽门螺杆菌定植,而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达45%-90%。我国是Hp感染的“重灾区”,成人感染率高达50%~60%。因此,当你年龄超过20岁,不管是否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口气严重、反酸等),都应该去医院做个检查,看看自己是否得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毕竟现在的检测方法很简便,空腹就可以做呼气试验(碳13或碳14),也可以抽个血查有无幽门螺杆菌的抗体,甚至也可以抽血化验是否是毒力强的细菌感染。
图2 幽门螺杆菌的居住部位
虽然人群感染Hp相当普遍,但大多数感染者终生无症状,仅一部分表现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或者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图3),因此从这点上来说,大可不必“谈菌色变”。那么,幽门螺杆菌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疾病,它还可引起胃的增生性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没有想到吧,它除了在我们的胃里“捣乱”,还能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甚至还有学者发现它可以跑到血液循环里,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在胰腺癌等肿瘤组织里还发现过它的踪影,因此Hp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它和胃癌的关系。
图3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
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始动环节,人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和消化性溃疡的90%左右的Hp感染率相比,胃癌患者的Hp感染率仅为30%~50%,因此也说明胃癌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1994年,英国Forman教授认为发达国家胃癌病例中35%、发展中国家胃癌病例中的85%同Hp感染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据国际癌症机构最新统计,我国的胃癌发生率居所有消化道肿瘤最高,达到22.7/10万;欧美国家的Hp感染率较低(40%),胃癌发生率也低(3.9/10万)。我国胃癌高发区的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也表明Hp感染和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尽管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并不是说,所有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最终都会发生胃癌。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常务副主任杜奕奇教授共同撰写本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