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的藏品是以1949年由大陆迁去台湾的历代宫廷珍藏精品为主,包括书画13,502件册、铜器6,224件、陶瓷器25,555件、玉器13,478件、漆器766件、珐琅器2,520件、缂绣308件、织品1,537件、雕刻663件、文具2,379件、钱币6,953件、杂项12,979件、善本书籍211,195件册、清宫档案文献386,862件册和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册等,总计696,422件册珍藏。
故宫的布展,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对公众展示4,000馀件展品,器物类文物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品,则每3个月定期更换。
台北故宫长期举办的特展更是集趣味性与学术性于一身,令人大开眼界,惊喜连连。如2011年为民国百年庆典而举办的“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特展,将馆藏中最顶级的132件精品公展,其盛况至今还余音未绝。
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地,台北故宫究竟有哪些重要展品呢?按照台湾文物法规定,文物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玩”三个级别。在参考了文献,历史,艺术价值,稀有性及知名度等因素后,我们精选台北故宫重中之重的藏品,并罗列于下。
一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期礼器,内有499个华丽铭文,是中国古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其他为散盘357字,大盂鼎291字和虢季子白盘111字)。
二 散盘
西周厉王时期礼器,内有357字铭文,中国最早的土地契约。
三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开创一代风范,被董其昌称为宋画第一。故宫三宝之一。画作中林木之间的“范宽‘题款,更证实了作品真实出于画家原作。
四 早春图
北宋郭熙,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有“郭熙笔”长方朱印。故宫三宝之一。
五 万壑松风图
北宋李唐,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故宫三宝之一。
六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官窑,是汝窑唯一没有开片的孤品,印证了明朝曹昭《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说法。
七 汝窑莲花式温碗
北宋汝官窑,为温酒器皿。
八 祭侄文稿
唐朝颜真卿所书,后世誉为:“在世颜体第一”、“天下行书第二”。
九 寒食帖
北宋苏轼所书,左侧有黄庭坚跋文,被誉为“苏书第一”、“天下第三行书”。
十 快雪时晴帖
晋人王羲之的唐代摹本,乾隆“三希”之一。
绘画 台北故宫的最重要收藏即为13,502件册书画作品。张张都经过千挑百选,多为历代皇家的传世收藏。尤以元及元以前书画为精。有些藏品已成为鉴别的“标准器”。
尽管近年来经研究发现,很多古字画为后世摹本,可是其客观地反映了原作风范,也不失为重宝。因此,故宫规定:其中代表性的57件绘画和13件册书法,严格限制每回展出时间不能超过42天,且相隔至少3年才能再度展出。
十一 历代帝后先圣名臣像
包括历代159幅帝王像,59幅皇后像和202幅先圣名臣像,是当时帝王将相们的“身份证标准照”。一些远古中古的帝王像,出自于宋代马麟之手。
十二萧翼赚兰亭图
唐阎立本的宋代摹本。
十三 唐人宫乐图
佚名,唐代原作。后宫女眷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或奏乐,提供丰富的唐代饮茶,服饰,音乐等风俗信息。
十四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传)唐代(有争议)。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十五 牧马图
唐韩干,有宋徽宗题字“韩干真迹”。有学者人物人物衣褶笔划类似李公麟,有可能为北宋摹本。
十六 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为宋代摹本(争议)。李思训出身皇室,不仅是著名画家,还曾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和其子李昭道称为“大、小李将军”。
十七 八达春游图
五代赵喦,五代后梁的驸马爷。皇室成员。描述八名衣冠华贵之仕,骑着骏马出游,或回首召唤,或挥鞭促行,人马各有不同的神情与动态,相互间则有顾昐之连系。园林中的草木呈现新绿之色,马匹踏著轻快步,表现出春游之愉悦气氛。
十八 龙宿郊民图
五代董源,南派山水宗师,“先有董巨,后有荆关”,是制定中国画规则的大师。画作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
十九 层岩丛树图
五代南唐巨然。中国画中最为宁静平和的作品。
二十 秋林群鹿图
辽代佚名。特别富于现代色彩的古代绘画。
二十一 江行初雪图
五代南唐赵干。画家唯一传世作品。卷首有南唐李后主书:“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本画描绘初冬江南水景,旅人策蹇,渔夫打渔谋生的生活细节,属于风俗画。这一件重要的南唐遗珍,在北宋初属私人收藏,后入内府,为《宣和画谱》著录。后收入元朝内府及清朝内府,是件流传有绪的精品。
二十二·匡庐图卷
五代荆浩,原作(争议)。全图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境界上则是从“有人之境”而渐入“无人之境”。此图以中锋画山石,首次运用斧劈皴摹画山石。在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中,山石只有铁线勾勒,然后填彩,借助于晕染和色彩明暗表现凹凸起伏,当时还未形成皴法。历史记载中的唐代水墨山水画,至今未见公认的真迹。《匡庐图》可以视为我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时期的杰作,其用笔用墨及皴法值得仔细研究。
二十三·关山行旅图
五代后梁关仝。此画的构图上以一条河从左向右斜下而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形。河右边是起伏的山峦,以高远法向上画出巨峰,形如卷云,这是关陇山川的特色。
二十四·山鹧棘雀图
北宋黄居寀。四川画名家黄筌的之子。唯一传世作品。
二十五·双喜图
北宋崔白。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原题“宋人双喜图”,后因在图中树干上发现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笔”的题识。
二十六·蜡梅山禽图
北宋徽宗赵佶。画中有蜡梅一枝,自右下方向左上方挺生。蜡梅花用勾线填色法画成。一对白头翁安逸地栖于枝上,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二十七·文会图
北宋徽宗赵佶。描绘一干文臣品茶的酒会场景。
画中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宋徽宗与宠臣蔡京也在画上留下题跋。徽宗的画作中,如有蔡京题者最可信。所谓赵画蔡题。
二十八·秋庭婴戏图
北宋苏汉臣。画中太湖石耸立,芙蓉花盛开,说明家境殷实、天下太平;而且,一子一女,正是“好”字。更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对比节奏安排巧妙,使赏者的心态能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收放自如,例如:太湖石与芙蓉花,一黑一白,一重一轻,一主一宾,而两个孩子的衣服也是如此,男孩的衣服是外红内白,女孩的服装则是白衣服衬个红腰带,男孩调皮,女孩温婉,总是张弛有道,令人玩味无穷。
两个顽童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推枣磨”。是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做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
二十九·山庄图
北宋李公麟。此画不仅是一幅远离尘嚣的山村风俗画,更体现了画家的思想倾向和生活情致。苏轼在《题李伯时〈山庄图〉后》说,李公麟在龙眠山,并非留意一草一木,然而《山庄图》“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所以他称李公麟为“有道有艺”的画家。纵观3,64米的长卷,仿佛冥冥中与画家同游,经历着浪漫北宋。此园位于安徽桐城龙眠山。《龙眠山庄图》在法国很出名。
三十·贵溪山楼观图
北宋燕文贵。
三十一·画梵像
北宋张胜温。云南大理国画家。为大理国王所绘制。全画长16米,共绘佛、天王、菩萨、尊者、罗汉、飞天、龙王、力士、群臣,官贵、僧人、供养人、妖魔、十六国王众、南诏诸王及主后等628人。第一段中的礼佛的大理国王,不正是金庸小说中的“南帝”吗。
三十二·汉宫图
南宋赵伯驹。为宋太祖七世孙。此画为一扇形小册页,描绘汉宫七夕节的场景,宫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针楼乞巧习俗。“乞巧”就是祈求织女星,保佑女孩子们心灵手巧。传说赵伯驹最早发明用开水直接沏茶的饮茶法。
三十三·山径春行图
南宋马远。他画山石采用大斧劈皴,用墨凝重。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被评为:“边角之景”,“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后人也有认为这是南宋偏安的写照。他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与夏圭并称“马夏”、又谓“马一角、夏半边”。马远与李唐、夏圭、刘松年合称为“南宋四家”。
三十四·罗汉图
南宋刘松年。
三十五·仙人图
南宋梁楷。泼墨人物画鼻祖,画法著名。笔墨精练到不能再少,而传达出对象的神态。对日本艺术影响深远。
三十六·溪山清远图
南宋夏圭。创“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构图简括,也许受南宋偏安影响,常用半边取景,焦点集中,空间扩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之法作画,被称为“夏半边”。画亭台楼阁不用界尺,信手为之,笔意精密。此画长8.89米。
三十七·赤壁图卷
金武元直。描绘的是北宋苏轼舟游赤壁的故事,表现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
三十八 ·鹊华秋色图
元赵孟頫。此卷描绘今山东济南名山,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三十九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元黄公望。以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总长约690公分,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著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四十 ·双松图
元吴镇。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坐落在岸边,空间深邃。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四十一 ·元世祖出猎图
元刘贯道。画中在沙丘边有一列骆驼驮队。近处人物,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忽必烈,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为皇后,其馀八人,应是侍从,其中有两名中亚黑奴。
四十二 ·庐山高图
明沈周。吴门画派创始人,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他的风格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作于41岁,堪称沈周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
四十三·百骏图
清郎世宁。原名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此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郎世宁使用的是中国软笔,却按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等技巧,把花卉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体现了高超的写生功夫和创意能力,画得相当精细,立体感极强。
四十四·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北京故宫收藏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对汴京的精描细绘,历代有许多仿本。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最有影响。明朝后期,大量苏州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
此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协作画成,是参照各朝仿本的作品。加上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后人“山寨”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中人物增加到超过4,000人,尺寸更大幅扩大到长1152.8公分及宽35.6公分。同时,由于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中国大陆藏10余幅,台湾藏9幅,美国藏5幅,法国藏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一幅,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至于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多少幅,没有人能弄清楚。
书法
四十五 ·远宦帖
晋王羲之。唐摹本。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全书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签。
王羲之草书是章草与今草的分水岭,他成功地借鉴了章草规范易认的优点,一改章草横向取势,纵而不连的特点,创造出了酣畅流美,变化多端的新草书风格,这件《远宦帖》便是其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
自南朝以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王羲之的信札,由于此类珍贵的书迹都收藏在皇宫之中,所以有时帝王或是担心真迹观赏过多次会有伤害,所以常以双勾填墨的方式,将书迹做复制。
四十六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晋王羲之,摹本。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
四十七 ·鹡鸰颂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书,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
四十八 ·书谱
唐孙过庭。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书谱》书于垂拱三年(687),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
四十九 ·自叙帖
唐怀素。狂草,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
五十 ·松风阁诗帖
北宋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的七言诗作并行书,全文计29行,153字。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五十一·蜀素帖
北宋米芾。
《蜀素帖》,写于1088年,以行书写成。《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在四川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
此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十大行书排第八。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
五十二 ·诗贴
北宋徽宗。以瘦金体写成,字体刻意夸大,是传世徽宗书迹中最大的作品。
五十三 ·赐岳飞手敕
南宋高宗赵构。1137年秋天,岳飞(1103-1142)率军到防区边界巡视,高宗以此御札回覆其报,嘉勉其恭忠体国。
五十四 ·前后赤壁赋
元赵孟頫。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
五十五 ·草书诗帖
明祝允明。
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长11.47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附录:十大传世名帖: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仲尼梦奠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祝允明《草书诗帖》。
铜器
前三代的青铜礼器自古以来就是国之重宝。从夏禹九鼎和春秋楚庄王问鼎的故事中,就可以一窥端倪。
台北收藏的青铜器有两大特点:多铭文和传世品居多,其中的传世青铜器,在古代藏家将青铜器表面做除锈上蜡处理之下,使得器物通体发黑,被称为“熟坑青铜器”。
五十六 ·蟠龙纹盘
商代。器身布满夔龙纹和鸟鱼纹,腹内有龙纹浮面居中的殷商大型水器。商代墓葬中以盘、盂等大型水器陪葬并不普遍,尤其此器盘面又装饰着庄严的龙纹,应该是等级较高的贵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五十七·亚丑方簋
商代。
簋是用来盛“豆焖饭”的容器。一般的簋为圆腹、圈足,而本器为罕见的方形。器身装饰着鸟纹、夔龙纹、兽面纹,最特别的是两耳作立雕鸟兽形:鹏鸟背向方簋而立,后脑被一只巨口怪兽吞噬(含义不明,推测为不同部落的图腾),造型极其生动憾人。
方簋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墓主人可能是《左传》记载的薄姑氏,晚商时极盛,至西周早期为成王所灭。因器内有铭文「亚丑」二字,故名曰《亚丑方簋》。
五十八 ·乳丁纹羊首罍
商代。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由于青铜罍在历史上使用期较短,因此愈显珍贵。传说西汉文帝之子刘武收藏一罍,死前下遗嘱请家人妥善保护,严禁示人。其子刘襄将铜罍赐予爱妃,后被惩罚贬为平民,爱妃则斩首示众,可见青铜罍的价值。
五十九 ·宗周钟
西周。
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此钟音质浑厚宏亮,气概庄严。
钟身刻有铭文,全篇约123字,是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
铭文大意为:周厉王时有南方的濮国,大胆来犯周土,厉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巩固疆土,挥军攻敌,直追到濮国都城,濮君只好派使者来迎,表示臣服。同时,南方及东方的26个邦国代表,也随同朝见。厉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宝钟」,并祈求先王们降赐子孙福寿,安保四方太平。
六十 ·颂壶
西周。颂
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壶为盛酒之器。盖和器口沿部各有151字,是册命仪式的纪录,印证《尚书》和《左传》等文献的说法。
六十一 ·青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背光内圈的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和北魏的云冈第20窟主尊风格相近。
佛像背面的雕刻精巧,内容丰富。其描绘的佛教故事共分三层。
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是文殊与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
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下层中央是佛诞生的场景,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五世纪的精品。
瓷器:北宋至清代专供皇室使用的官窑瓷器是台北故宫藏瓷最大特点。
六十二 ·越窑《秘色青瓷洗》
五代。
越窑为青瓷窑厂,自东汉以来到唐、五代达到鼎盛。烧瓷地点集中于浙江余姚,属越州,故名之为越窑。
越窑青瓷有如山峦般翠绿的釉色备受唐代诗人的称许,”秘色”一词最早出自唐人陆龟蒙诗《秘色越器》。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六十三·定窑白瓷婴儿枕
北宋。
共有3件,2件在台北,1件在北京。台北的上衣处有花纹,北京的则无纹。
六十四·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北宋。
色彩凝重雅致。底部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南宋刻款“奉华”2字。
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Chinese Art)7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六十五 ·官窑青瓷弦纹贯耳壶
南宋。
为存世器形较大的南宋官窑瓷器。
六十六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
颈部饰有一对凤凰附耳的粉青釉龙泉窑。
六十七 ·哥窑青瓷高足碗
元。
具有宋代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
六十八 ·青花花卉纹扁壶
明永乐。
本件扁壶是台北故宫永乐青花瓷器的名品,它的形体硕大浑厚、器形极为特殊,传世品中不常得见。扁壶胎体致密,釉面莹润,器身以青料绘有缠枝花卉和海水波涛纹,青花艳丽浓重,除了展现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瓷器制作的高超工艺和时代特征,也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例证。
六十九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
七十 ·洋(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清乾隆。
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于两器相连,故前后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叉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
七十一 ·琺瑯彩青山地把壺
清雍正。
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渚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
七十二·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杯
清康熙。
源自西洋的画珐琅,因深受康熙皇帝喜爱,故发展成融合中西的宫廷新工艺;杯与盖碗上装饰的四季花卉;壶与碗底以色料题写“康熙御制”四字款识。
玉器
七十三·玉琮
良渚文化。
七十四·玉人面纹圭
龙山文化。
历代统治者为了显示权威,都有明确的身份标志物,皇帝戴皇冠,军事领袖佩宝剑,文职官员挂玺印,而我国古代统治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玉圭,因此有人戏称此为“黄帝的玉圭”。
七十五 ·禅地祇玉册
唐玄宗。
开元十三年禅地祇的玉册,白大理石,共计十五简。每简以隶书体刻字一行,禅地祇祭祷文共115字。此玉册是唐玄宗李隆基埋于泰山下社首山的,此册文在新旧《唐书》及历来文献都没有登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十六 ·翡翠白菜
清光绪。
珍玩杂项
七十七 ·金嵌松石珊瑚坛城
清顺治。由达赖五世活佛带来北京的喇嘛教法器。
七十八 ·竹丝缠枝花卉紋多宝格圆盒 附珍玩27件
清乾隆。
七十九 ·「春雷」琴
唐代。
八十 ·肉形石
清代。
罗列这80项重宝,只是台北故宫70万件藏品的一个缩影。要了解博物馆,这些精选只能算是一把进门的钥匙。
南宋丨官窑青瓷葵口盘
自1948秋辽沈战役溃败的那段时间起,蒋介石便已下达明确的指示,自民国三十七年底起,暂存国立故宫博物院与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分批抢运到台湾。而抗战时期迁运到四川重庆的河南博物馆文物,则来不及运去台湾,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急电并随后觐见蒋介石,要求派空军专机到重庆,运走河南博物馆的精华文物,获得首肯。于是在民国三十八年十月间,也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两架民国专机在重庆南岸抢运走三十八箱珍贵文物,皆是珍稀之宝。
经过协商,国民政府成立由杭立武任国宝搬迁主导者的国民党文物联运机构,秘密多次商议究竟要运多少文物到台湾,其抢运的标准以精品为原则,以先运走故宫博物馆八百箱为目标,并以当时参加英国伦敦艺术展的八十箱文物为主,其余单位各自挑选最精要的文物和档案带走。
据杭立武本人回忆和记载,运走台湾的第一批文物中,故宫博物院有三百二十箱,中央博物院二百一十二箱,中央图书馆六十箱,中央研究院一百二十箱,外交部六十箱,共计七百多箱。在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三日,杭立武找来商船经过两天日以继夜的装载,第二批文物全部装上船只运往台湾。
第二批的文物中,故宫博物院有一千六百八十箱,中央博物院四百六十箱,中央图书馆四百六十二箱,北平图书馆十八箱,中央研究院八百五十六箱,共计三千五百多箱。一月九日,经各单位代表商议,第三批文物又开始运往台湾,其中:故宫博物院有九百七十二箱,中央博物院一百五十四箱,中央图书馆一百二十二箱,共计一千二百多箱。
综上,国民党从大陆运往台湾的文物总计为:五千四百九十六箱。而且这些文物,都是自古以来最贵重的最有特色的精品。
北宋丨定窑龙口执壶
北宋丨定窑白釉印花牡丹花口瓶
北宋-金丨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纹盘
明化成丨青花菱龙纹盘
清·乾隆丨玉莲福灵芝
清丨青玉饰水仙花分隔盒
宋丨芦雁图
清雍正丨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
元丨景德鎮窯霽青單把杯盤
南宋丨官窯青瓷貫耳壺
汉丨曲颈蒜头瓶
西汉丨蒜头瓶
公元三世纪丨弥勒菩萨像
南宋丨建窑酱釉兔毫纹盏
新石器时代丨彩陶双鱼纹体
明洪武丨红釉暗花云龙纹碗
西汉丨玉舞人佩
明化成丨青花釉游鱼高足碗
明宣德丨青花龙凤纹葵式洗
清丨嵌宝石白玉盒托
北魏丨坐佛
北宋丨定窑瓜式提梁壶
明化成丨斗彩花蝶杯
清雍正丨松石绿釉杯
明丨五彩莲塘鸳鸯纹盘
清乾隆丨甜白番莲纹碗
北宋丨苏轼书
明永乐丨甜白釉莲花纹梅瓶
西漢丨黑陶繭形壺
晚唐五代丨越窯青瓷洗
元明时期丨鈞窯丁香紫尊
明萬曆丨五彩百鹿尊
明成化丨鬥彩雞缸杯
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全高10.4 cm,口徑16.2 cm,底徑8 cm,深7.6 cm
傳世唯一的青瓷蓮花式溫碗,雖然在同時期的其他窯口,甚或十二世紀末的韓國高麗青瓷中,皆可見到相似的器形,但比例適中,厚薄得宜的變化,仍然超越其他瓷窯,足以作為宋瓷典範。汝窯獨特的天青色釉,自北宋末以來即被看成是青瓷之魁,到了南宋,已稀珍罕見;至晚明,又演變成僅次於五代柴窯的宋朝第一名品。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