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安徽芜湖三山区保定街道的
长江岸线一片忙碌,
装满货物的船只来回穿梭,
不远处的芜湖长江大桥,
像是通往长三角的一扇大门,
经由水路直至东海。
从齐抓大保护到产业承接地,从创新新高地到宜居宜业开放地,今日的芜湖,与上下游城市唇齿相依,不仅是近邻,还是近亲,更是一起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借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融入正酣。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颗新星,芜湖如何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在融入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发力,彰显实实在在的“芜湖作为”?
守绿:
同饮一江水 共抓大保护
初夏时节,驱车于三山区保定街道长江大堤,目之所及,一片绿意盎然。“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地方之前是造船厂黑码头,旁边就是采砂站。”保定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斌指着不远处说,这两年保定街道共拆除造船厂8家、取缔采砂站10家、拆除养殖场17家。
不光是取缔,拆除生产作业设备后,三山区积极植树复绿,长江岸线15公里林带及补植工作已全部完成,新增造林面积约2000亩。
在紧挨长江的一家造船厂旧址,很难再看到当年船厂的影子。马斌坦言,之前引进这家造船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也带来了江岸的“繁荣”,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生态角度,其被关停都是必然的,这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大势所趋。
“两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理念的转变。”看到如今的长江岸线,马斌感慨道,无论干部群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如今,一个个老码头被一排排杨柳取代,虽时过立夏,伴着江风袭来,颇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境。到了傍晚时分,长河落日的景观又重现三山区江畔。
三山区的环境整治只是一个缩影。同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正成为长三角多地的共识。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下,芜湖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变化。
时隔两年,当记者再次来到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西路段的长江大堤时,当年坐落于此的中石化码头也早已难觅踪影。站在岸边眺望,在建的商合杭长江大桥已经顺利合龙,收回目光,绿叶披拂,成为江畔的一道绿色屏障。
四水厂水源地东汇码头拆除、箱子拐长江岸线整治……2017年以来,芜湖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了困扰多年的市民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沿江生态环境。一边是拆违,一边是复绿。目前,芜湖市长江滩涂地已复绿完成11300亩。
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于芜湖来说,出路就是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上游城市,保护好一江之水,是责任更是担当,也是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后,参与新一轮竞争的强有力优势。
同“创”:
以创新驱动 强产业协同
芜湖,与苏浙沪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产业合作的空间巨大,加入长三角“朋友圈”正逢其时。
纵观芜湖的发展,从奇瑞汽车到“三只松鼠”,再从机器人到通用飞机,一大批企业因创新而生、伴创新而兴,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芜湖先后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
在芜湖市南陵县中科微至物流分拣设备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作人员张水鑫向记者展示快递智能分拣机的过人之处:过山车般的运输带高速行进,贴有二维码的快递件经摄像头拍摄后,“跳”入相应的围栏,全程无人操作自动分拣。落地仅一年,该企业已实现产值1.2亿元,产品销往长三角多地。
中科微至的快速发展,是南陵县快递行业异军突起的标杆,亦是芜湖市创新协同发展的最好佐证。截至今年4月,该县已签约落户快递物流装备制造及关联企业15家,签约投资额近30亿元。中通、申通、圆通、韵达……国内叫得响的快递公司接踵而至。
走进芜湖双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数以千计的快递伸缩机“蓄势待发”,它们很快会销往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快递公司,所到之处将彻底改写肩挑背扛的传统卸货方式。
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
在安徽省16座城市中,芜湖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稳居“榜眼”。对于芜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对接”和“创新”是两大关键词。
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加深,芜湖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
芜湖借力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精心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就聚集了100多家企业。在过去的一年,该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总数突破650家,为近5年最好成绩。
在芜湖,沿G60高速公路构建的科创走廊让人印象深刻。9座城市共同发声,共同发力,已经成为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G60高速公路沿线的上海、杭州、嘉兴等城市在芜湖成立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进一步优化九城市范围内机器人产业的科学布局,有效提升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迎来机器人产业的大智能时代。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重要的“一步棋”加快了落子的速度,区域内的协作能力不断加强。以通航产业来说,仅芜湖一地就形成了包括航空螺旋桨在内的整机、飞控、航电和发动机等一整套航空产业链。
融入:
宜居又宜业 留人更“养人”
芜湖,东承经济发展活力最强的长江三角洲,西接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地处长三角西南部,同时位于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
公路交通四小时半径覆盖60多座城市,“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铁路交通拥有京福、宁安、商合杭三条高铁;水路交通除传统的长江航道,以芜湖和上海为起终点的芜申运河联通无锡、苏州。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皖江第一隧——城南过江隧道、芜黄高速公路、沪武高速无为段等正在加紧建设。
选址芜湖县湾址镇小庄的芜湖宣城机场有望在2020年完成校飞、试飞和首飞。届时,将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新生力量。
一体化不单单是交通一体化,更关键的是实现人才间的自由流动、要素间的自由共享,形成统一开放的体系。实际上,这个问题正在破题。
交通的融入,连接起的是人才、信息、资金和技术。作为一名埃夫特软件平台的研发工程师,梁兆东对定居芜湖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规划:“眼下做的是机器人精准度、节奏感和使用性能方面的研发,希望能尽早让自己的成果落地,转化成产品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期待谋在新处,成绩干在实处。”这句话对于梁兆东来说如此,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新生芜湖而言,亦如是。今天的芜湖,融入进程已按下“快进键”,融入长三角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END
责任编辑: